新浪财经

“这次的活动应该写入青海志”

2011年06月14日 00:0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俊

  6月初夏的青海,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在美丽的“夏都”西宁,一年一度的“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6月10日—13日如期举行。与以往前十届不同,本届“青洽会”不仅是在青海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举办的,而且也确定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新思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外6000多名客商云集青海的同时,全国工商联以及地方工商联也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的盛情邀请,首次组织会员企业,积极参与“青洽会”期间的项目对接和合作。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助力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此次“青洽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6月10日上午,青海城南会展中心门前人潮涌动,彩旗飞扬,鼓乐高奏,“青洽会”开幕式9点30分在此准时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吴一坚、刘沧龙、傅军、刘迎霞站在主席台上,和台下由各地工商联邀请参加“青洽会”的民营企业家们,期待着“青洽会”大幕的开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和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共同为开幕式剪彩,在宣布“青洽会”正式开幕时,台上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锣鼓喧天。

  参加完开幕式后,大家又随即赶赴青海会议中心,参加由全国工商联和青海省政府共同主办的“青海·国内知名民营企业恳谈会暨签约仪式”,会议依次安排青海省政府和全国工商联的代表发言,就民营企业投资青海关心的问题进行座谈。

  “在全国工商联和兄弟省市区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此次会议共邀请到知名企业193家,参会嘉宾248位;省工商联积极作为,牵线搭桥,促成签约项目45个;今天上午恳谈会上签约的项目18个,签约金额130亿元。”青海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马吉孝用洪亮的声音介绍“青洽会”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我当时特别的高兴,特别的骄傲,声音也比较大,因为在座的很多都是我们民营企业家,参会人数是历次人数最多的。全国工商联和各地工商联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非常关心青海的发展。”马吉孝在会后对记者表示。

  “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支援青海的发展是我国民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青海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民营企业应该来青海,参与建设支持,应该把更多的项目搬到青海来,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青海来开发,把最优秀的人才派发过来。我们来青海,是真正一步一个脚印来干实事的。”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作为国内知名民营企业代表第一个发言。他同时也提出建议,希望青海能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对国企和民企要一视同仁。

  “在座的各位都记得去年4月14日这个悲痛的日子,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在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就一直关注着玉树灾区的情况。当得知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灾区救灾物资急缺时,我决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调动力量采购救灾物资帮助玉树的灾民战胜自然灾害。这也是历次与自然灾害斗争过程中,民营企业反应最为迅速的一次救灾行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直接参与最深的一次救灾之旅。”翔鹰集团董事长刘迎霞的发言,似乎又把大家带到了去年那个牵动亿万人心的时刻。刘迎霞当时及时地将价值5000万元的药品、帐篷、羽绒服、睡袋等灾区急需物品和食物,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而就在去年4月20日举行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大型募捐活动节目上,全国共有163家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捐款10.1亿元,占晚会募捐总额近50%。

  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此次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来到青海,无论是对发展地方经济,还是提升民营经济,都起到积极的影响。“是件大喜的事,这次的活动应该写入青海志。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在青海投资,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玉树地震时,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青海正在迈入跨越式发展,选择的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虽然目前占经济比重的只有30%左右,但当青海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时,一定是青海大发展时期。与民企的合作绝非权宜之计,也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战略之举、长远之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那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项目,我们可以一个项目一个政策,一个企业一个政策。”骆惠宁掷地有声,再次表态对民营企业的鼓励和支持。

  全哲洙在随后也强调指出,青海省跨越式发展要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的力量,更好地为青海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海本地的民营企业发展和项目对接情况,10日下午,谢经荣副主席带领部分民营企业家参观视察了青海两家民营企业。

  考察团首先来到了位于西宁生物园区的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亚洲最大的伊斯兰民族服饰用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沙特帽、阿拉伯男女式长袍等民族系列产品,现拥有资产4.2亿元,员工2600多名,年产值近2亿元,年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走进公司,远远地就听到了织机隆隆的声响,在五六排横向布局的车间里,电脑刺绣机、各式缝纫机一排排摆放有序,清一色的女工们正专注地编制各种精美的民族用品。

  “这个帽子卖多少钱?制作材料是哪来的?”谢经荣问。“帽子2美元,原料从韩国进口。”公司董事长韩阿乙草回答。“这个车间有多少人?员工都住在哪?人民币升值对你们有影响吗?”谢经荣继续耐心细致地询问韩阿乙草,并认真倾听他的作答。“以前服装卖得不好,但是现在我们产品的品质做好了,品牌效益也跟着上去了,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当听到韩阿乙草介绍产品情况时,谢经荣不禁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在离开企业时,谢经荣紧紧握住韩阿乙草的手,祝福企业越来越好。

  考察团随后来到了青海昆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集昆仑玉开采、加工、贵金属镶嵌、销售、昆仑玉文化博物馆展示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宝玉石加工、生产企业。园区经理刘成军一句“我们就是做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让参观的企业家们恍然大悟,原来北京奥运奖牌的制作者,竟然是出自青海的民营企业之手。

  “你这昆仑玉的原材料是哪的?做这个瓶子需要多少天?能卖多少钱?”谢经荣低着头看着一位工匠手中正在雕琢的瓶子问。“昆仑玉主要来自格尔木地区,像这样一个五子瓶,制作需要两个月时间,要经过设计、雕刻、打磨、抛光等好几个流程,成品可以卖到50万元。”刘成军说。而这样的售价,也让在场的企业家感到惊讶,惊呼价钱真高。

  在随后在企业谈话会上,大家还未就位,昆玉公司的各级高层,就纷纷与前来参观的企业家们交换名片,边递名片边说,要让来访的企业家们给他们提提建议,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出出主意。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东达蒙古王集团公司董事长赵永亮在会上表示,刚刚参观的两家企业,分别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典型,目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仅东部地区,甚至中西部地区也出现“用工荒”,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必须要考虑转型,“昆仑玉这个产品,文化理念还不够,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走诚信和创新管理的路子,可以利用昆仑玉把青海的文化传播出去。”

  谢经荣也表示,奥运会让很多人知道了金镶玉,但很少人知道这是我们民营企业家做的。他勉励企业,要在未来发展中紧紧抓住经济转型的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文化品的要求也会更高,企业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青洽会’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大家知道青海原来有这么多丰富的资源,我也是第一次参加。但现在需要将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总结出来,尤其是在观念的转变上,有时候是看到政策有了,但并没有落实,软硬件的条件也要跟上。另外,在发展中要注意对民生工程的重视,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赵永亮说,“因为两地的气候和地势差不多,希望能将在内蒙古已经实施6年的新农村项目,移植到青海来,带动当地人们致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