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囤资两千亿 只“喊底”不加仓

2011年06月14日 03:48 来源:现代快报

  上证指数击穿2700点,基金经理的“底部”呼声日渐强烈。不过,若你以为基金经理们狂喊“底部”的背后,会是大手笔的抄底,那事实将令人失望。尽管据粗略统计,目前偏股型基金手握两千亿的“弹药”,但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基金经理对加仓A股却普遍持观望态度。

  “喊底”雷声大

  A股估值跌至历史底部,是支撑基金经理们“喊底”的最大底气。对宏观经济下滑忧虑的缓解,以及对CPI冲高回落的预期,则是基金经理们此时喊出“底部渐近”的诱因。

  打开网站,点击“基金”栏目,诸如“底部渐近”、“反弹将至”的基金经理观点蜂拥而来。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一周有余。

  “我觉得,就目前的经济和通胀走势来看,央行不断加息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传递出在经济下滑背景下,紧缩政策有所松动的潜在信号。因此,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过度悲观是不可取的,A股底部的投资机会已经来临。”某基金经理表示。

  A股估值跌至历史底部,是支撑基金经理们“喊底”的最大底气。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用整体法测算的全部A股市盈率为16.78倍,按年度排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其中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3.26倍,为该指数2005年诞生以来的最低值;中小板市盈率为35.1倍,也仅高于2008年的大熊市期间。

  对于这种历史最低水平的估值,华富基金就表示,虽然市场恐慌情绪依旧,短期市场受情绪影响波动会较大,但目前的平均估值提供了充分的安全边际。通胀见顶、政策趋缓是大概率事件,市场下行空间有限,建议投资者保持乐观,耐心等待底部的到来。

  加仓雨点小

  基金经理们频频抛头露面,为A股“底部论”加油打气,这让投资者不禁产生一种基金要积极抄底的感觉。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感觉是不折不扣的“错觉”:尽管此时基金已是重金在握,但鲜见有人敢于率先迈出大举加仓的步伐。

  多家基金研究机构的仓位测算报告显示,5月以来,偏股型基金仓位已大幅降低,持有的现金则不断增加。以国信证券的最新测算数据为例,截至2011年6月3日,普通开放式股票型平均仓位为78.73%,偏股混合型平均仓位为69.82%,股票型加混合型总体平均仓位则为75.64%。记者在采访多家基金公司后发现,目前许多股票型基金仓位在75%左右波动,混合型基金则差距较大,高者与股票型基金相似,低者甚至达到50%。

  根据国信证券公布的基金仓位粗略计算,偏股型基金可供加仓的“弹药”达两千亿。但许多基金除了调仓上偶尔有些“小动作”外,主要仓位近期并无明显波动。某基金公司股票投资总监指出,喊“底”是一种态度,是基金经理们理性的判断,但要落实到具体投资行为,却需要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消除后,才会放心进行。

  政策是关键

  基金经理们究竟在提防什么?业内人士认为,2009年下半年以来,A股频频剧烈震荡,带来的“不可预测”的感觉,已深深地烙进了许多基金经理的脑海里,这是他们对把握市场趋势越来越谨慎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大家基本上都接受了A股处于熊市的现实。过去几次大波动带来的惨痛教训表明,熊市期间,短期趋势波动是很难参照历史经验的。所以,A股走到这个位置,大家宁可看得更清楚一些,再决定如何布局,不会为了一些尚未明朗的预期而贸然下注。”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

  一位基金经理直言不讳地表示,在熊市背景下,A股目前的波动更多受制于政策变动而非估值变化,每逢政策面有趋势性变化,都会引发A股的短期剧烈波动。如果紧缩政策果然在经济下滑、通胀见顶的情况下有所放松,无疑会触发A股一轮较大幅度的反弹,但如果预期落空,则A股遭受的打击也同样沉重。

  预期中的投资机会能否来临,最关键还是在于紧缩政策能否如预期中的有所放松,但这一点,恰恰在基金经理预测能力的范围之外。因此,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而言,基金经理敢于“喊底”却不敢大举加仓,也是在当前复杂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