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洋科技发展前景广阔

2011年06月14日 07:56 来源:经济日报

  编者按 21世纪是全球范围内大力开发海洋的新世纪。现代海洋开发,是伴随着海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当今世界海洋科技孕育着哪些新的突破?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如何?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中可以找到答案。

  挑战中孕育突破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指出,近年来,世界经济经历了由盛而衰、缓步复苏的时期。世界重振经济的努力为海洋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挑战:2010年的墨西哥湾溢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灾难,给方兴未艾的深海油气开发的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多年来海洋天然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的局面仍未根本好转;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海洋资源在维持地球生命系统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赖于海洋科技的进一步突破。为此,主要海洋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海洋科技发展战略,以便更好、更快地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些国家还建立了跨机构促进海洋研发的管理机制,并加大了海洋科技投入。

  经过一系列努力,近两年,海洋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报告》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海洋新技术成果主要体现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高端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

  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当前国际上的主要趋势是发展集成观测,增强环境立体观测水平,提高海洋环境保障能力。2009年底,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网正式启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底观测系统,能够对海底的各种过程进行原位、实时的连续观测。美国为了打造全新的全球海洋视图,正着手实施海洋观测站倡议计划,其监测站点的分布覆盖了公海和近海的所有关键位置,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海洋数据采集的速度和规模,实现联网的观测站将协同探索全球的海洋科学问题。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已成为沿海国家高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海水养殖和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如挪威在鲑鱼的良种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养殖的大西洋鲑鱼的生长速度提高了80%至100%;又如中国和意大利合作,通过对南海低等无脊椎海洋生物的研究,从软体动物及其食源生物身上,筛查出了1000余种对肝癌、肺癌和白血病有抑制作用的海洋天然化合物。

  据统计,全世界海洋中可再生能源可供利用的能量约为70多亿千瓦。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目前潮汐能发电、波浪能发电、海洋生物质能发电、海上风能发电等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潮汐能领域,英国最新研制的潮汐能发电机SeaCen于2008年接入电网正式发电,成为世界首台商业化潮汐能发电机,这被认为是“潮汐能利用技术的一座里程碑”;2010年,英国亚特兰蒂斯资源公司在苏格兰北部海域测试了世界上最大的潮汐能涡轮发电机,按照计划,到2020年苏格兰地区利用潮汐能发电可满足约50万户家庭的需求。

  在高端船舶设计和制造方面,近年来,世界造船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发展特种功能的舰艇和高端、多功能的船舶,提高船舶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近年来,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造船大国的造船技术都有突破性进展。如2008年韩国海洋研究院开始着手建造能乘坐400人的地效翼船,计划2012年投放市场,这种有“翅膀”的船具有比船舶快、比飞机费用低的特点,是一种未来的海洋运输工具。2009年,美国将4艘声学性能卓越的渔业研究船投入现役,这些船上的声学设备能计算和评估鱼的大小、健康状况和鱼群的活动,为未来的渔业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高起点跨越发展

  《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海洋调查能力大幅提升,调查范围已遍及海岸带、近海、三大洋及南极、北极海域。2009至2010年,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海洋调查与重大专项计划进展顺利,“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和评价”专项(908专项)、南极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计划(863计划)等专项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摸清我国海洋“家底”,我国于2003年启动了908专项,这是我国海洋发展史上投入最大、调查要素最多的海洋环境基础调查工作,截至2010年底,绝大多数调查项目已经进入验收和收尾阶段。这些项目取得了大量成果,如海冰评价任务,建立了以海上平台为示范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海冰灾害的长期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受损增养殖区评价任务,在国内率先创建了海水养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式,为破解海湾养殖容量不足这一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1984年至今,我国成功进行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4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目前已建立了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等极地考察平台,并在一些领域站在了世界极地科学发展前沿。如在国际上首次确定出南极冰穹A最高点的位置,并发现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起源地;原创性地提出了用生物粪土层解读生态和环境历史的研究方法等。

  在国家“大洋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大洋考察以资源为核心,在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生物基因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去年5月,“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新发现了5个热液区,使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的发现扩展到了三大洋。“大洋专项”的实施凸显了长远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这使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另一方面,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区的获得,开辟了我国战略金属资源的新来源。

  高技术引领未来

  当前海洋领域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和高技术能力的竞争。为此,我国确立了“深化浅海、开拓深远海”、“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突破事关长远战略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报告》显示,最近两年,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海洋油气及矿产勘探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数字海洋”等领域。

  海洋油气平台的设计制造能力是沿海国家科技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在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FPSO)技术方面,我国的浅水FPSO技术在大型浮水效应、抗冰振和抗强台风平台设计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又如在深海钻井平台技术方面,去年2月,我国自行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钻井深度可达1万米,几乎可以在全球所有深水油气区作业,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方面的空白。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深潜器的少数国家之一。去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潜器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超过3500米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随着“数字地球”理念应运而生的“数字海洋”技术,通过卫星、遥感飞机、海上探测船、海底传感器等进行综合、实时、持续的数据采集,把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地质等基础信息装进一个“超级计算系统”,成为人类开发和保护海洋最有效的虚拟模型。构建“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已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家海洋计划之一。908专项已将“我国近海数字信息基础框架构建”纳入其中。

  当前我国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已经进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培育成熟壮大3至5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海洋高技术为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

  上图:浙江国华宁海电厂的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

  下图:海洋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