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成品油定价权下放企业 更市场还是更垄断

2011年06月14日 12:51 来源: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究竟是利于市场化提速,还是唯恐垄断甚嚣尘上?对于是否应该下放成品油定价权、归“三桶油”所有,舆论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

  持前一种观点的,是心怀良愿的发改委。持后一种观点的,似是更多普罗大众。 “负重”三年的成品油调价机制已频传改革,但如此“变脸”仍令人心存诧异:自行定价会否让涨价来得更猛烈和频繁?

  昨日,记者就当下市场热议的油企“垄断”话题专访了反垄断研究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王中美。。

  【调查】

  油企多次呼吁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改委就“当国际油价处于130美元/桶价格下方时,考虑将成品油定价权交给三大石油企业”征求油企意见,并非突发奇想。早在2009年,值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施行一周年际,发改委曾组织油企讨论成果、收集建议,两大集团就提出当原油价格稳定在一定区间时,可以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将价格调整的决策权下放到企业,以增加企业在油价调整中的自主权。

  据悉,中石油价格管理部门还曾起草一份“成品油价格体制建议”的报告,建议取消现行批发价定价概念以及价格管制,提高和统一全国汽柴油零售最高限价,并先行放开个别领域或个别品种的成品油价格,当时这个方案也未被采纳。

  “现在的调价机制过于简单透明,市场可以轻易计算出调整的幅度和方向,所以市场力量也就可以提前做出反应,造成中间商囤油赌涨现象频发,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中石油、中石化的终端销售,也让柴油荒等问题有了滋生的土壤。 ”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解释。

  引垄断非议

  不过,尽管油企暗中叫苦,市场对于中石油、中石化“掌权”还是毁过于誉。 “之前就有一种声音,提出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在40-130美元区间时,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可以按照国家确定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根据国内供求情况自行确定调价方案,但真正的市场化定价必须以多个可竞争的市场主体为基础,目前国内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息旺能源成品油资深分析师廖凯舜告诉记者。

  交银国际能源行业分析师贺炜也在报告中忧虑:事关民生的油价调整一直都是发改委谨慎权衡的结果,当前人民币持续升值,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要素成本已大幅上涨,如果再令成品油价格完全市场化,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遭遇严峻挑战。

  民间舆论一片哗然。不少评论员纷纷撰文,对此举投反对票。 “我国当前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定价,这在成品油市场处于垄断经营格局下,能够一定程度上对油企起到制约作用,保护消费者利益。 ”一位观察人士如是写道。

  下放定价权暂不靠谱

  晚报记者:您认为将定价权下放到中石油、中石化手中,可将成品油定价导向市场化方向吗?

  王中美:很难。原先我们有一个运行了好几年的调价机制,现在发改委等于是想在一个上限范围内实现一种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但这其中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寡头垄断企业之间不太可能实现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下放定价权,调价可能是会灵活一些,但调价的频率也许会更高。

  晚报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出于利益考量,在规定限价内,油企将能调则调?

  王中美:从历史经验看,这很有可能。发改委管着一大摊子事,当满足调价条件后,它是扮演一个走平衡木的角色,会考虑CPI在一个什么水平,居民承受能力如何,企业的经营成本能否负荷等等综合因素,所以我们会碰到满足条件、窗口期却轮空,最终没有上调油价的现象。如果下放,企业肯定更多考虑自身利益诉求,它甚至可以自由决定少下调、多上调。

  晚报记者:如果真的下放,发改委不能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吗?

  王中美:价格监管是肯定会有的,但有一个限度问题。如过去依照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中国执行的是价格双轨制的定价机制,在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中准价基础上,两大石油巨头可以上下浮动8%。结果,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很有默契地把价格定在8%的上限位置,这说明垄断企业是不会主动竞争的,这就非常尴尬。如果发改委设立严格限制,那就等于没有放开;如果有一个宽泛的价格监管上限,企业就会调足。

  晚报记者:那么,在您看来,想要实现石油市场化的根本究竟在什么地方?

  王中美:目前国家对成品油零售的监管改革聚焦于定价问题,从本意上来说就是要鼓励竞争,这一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根本上,要真正鼓励寡头之间的价格竞争,只有首先放开价格,其次逐步放开准入。

  晚报记者:是指允许民营企业分羹石油市场?

  王中美:是的。由于资源产品的稀缺性和投入、产出、运输成本的高昂,以及石油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中国一直选择对成品油销售市场特许经营的体制。由于不能自由进入这一市场,这个市场实际上是封闭的,潜在竞争完全被消除了。惟一可能的竞争就存在于两三个企业之间,由于个体数目少,在这样的市场形成价格同盟是很容易的。也许刚开始会出现一个企业调、一个企业不调,但最后一定是趋同。

  晚报记者:如果未来成品油零售市场可以形成多头竞争的局面,那么企业自行定价是否就是可行的?

  王中美:扶持民营企业,允许外资参与,让更多参与者加入竞争,这是谈定价机制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国家可以采用定价干预方式,也就是可以由企业自行定价,但企业每次调整价格超过一定幅度的,须报国家发改委备案,国家发改委如果认为价格有异动,就可以进行干预。

  【记者手记】

  发改委的纠结

  不管最后企业自主定价能否成真,一个摆上桌案的问题是:既然油企频频呼吁、屡屡遭拒,为何发改委这次主动旧事重提?问题的答案其实也不难寻。几乎每一次调价,尤其是上调油价,发改委都要在“调与不调”的十字路口苦苦徘徊。

  一端是国际油价上涨对国内油企的施压,另一端则关乎国计民生。调与不调,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无疑是大势所趋。既然是趋势,必得有措施。相比放开终端经销权、甚至上游勘探权的高风险手笔,将定价机制慢慢向备案制过渡成了一贯谨慎的发改委手中最现实的棋。

  而市场的担忧也不可不虑。毕竟,舆论对“垄断”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如何确保自主定价不演变为自主涨价?能否在价格放开的同时,附加一纸具有约束力的反垄断协议?怎样让成品油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出供需关系?在采访中,这些都尚无定论,仍待投石问路。

  但有一点或许是纠结的发改委可以在“让权”时兼顾的:引导“接棒”的石油企业至少变得更透明。透明不仅是每三个月挂在交易所的那一摞财报,更是每次解释“调与不调”时提供客观数据,是当业务叫亏时拿出令各界认可的计算公式,是面对“国内闹荒、廉价出口”的质询时站到台前的坦然态度。

  对于市场化改革来说,也许这一切只是杯水车薪;但对于改革的基础——公信力的培育,却显得弥足珍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