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5日 01:54 来源:新京报
■ 数据解读
虽然全年通胀不至于失控,但仍然长时间维持相对高位,可以概括为“前高后不低”。明晰的政策取向,自然有助于引导社会通胀预期下行。
宏观数据中最受关注的无疑当属CPI走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8%。虽然CPI创出34个月以来的新高,但对这一涨幅各方面早有预期。
在拉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中,食品价格11.7%的月度涨幅成为最大的贡献者,这与本轮通胀一直以来都由食品引导的特征相符合,随着非食品价格上涨步伐的加速(同比上涨2.9%,是2001年来的最高),显示出通胀的基础正在变得更加广泛。
在微观领域,八大类商品中影响未来通胀的关键和最大风险,仍是食品(农产品)。而天气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好不容易等到天降甘露,却由旱转涝。究竟天气还将如何变幻,对农业生产造成多大的冲击,各界包括政府心里都没底,但毫无疑问,农产品涨价的风险正在不断被强化。
2007年—2008年的通胀事实提示我们,中国的通胀压力,一方面来自某种居民日常消费商品的价格失控;另一方面则来自国际传导,而引爆国际大宗商品飙升的诱因更多。外围方面,美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并不乐观,尤其是就业情况较预期更差,外界纷纷猜测美国联储局会否推第三轮量化宽松;到底量宽会否再加码,还要三个月后才知,但美元已率先下跌,近期盛传的“美国国库已无黄金”等流言,同样具有煽风点火的功效。若商品价格重拾升轨,势必会加重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中国经济已明显出现增长放缓、企业资金紧绌,但通胀却因上述两个因素变得更复杂,更难预测。不过,笔者认为,中期通胀将处于相对可控的高位。
短期通胀难言压力已经得到缓解,全年最高点在6、7月份,存在逼近甚至超过6%的风险。另外,虽然全年通胀不至于失控,但仍然长时间维持相对高位,可以概括为“前高后不低”。
在经济下行迹象进一步凸显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可谓进退两难———因若继续加息、加存款准备金率的步伐,可能变成“超调”即过紧,打击经济与就业;若放慢收紧银根步伐,却怕通胀失控———这也造成了经济界对经济及政策的走势解读分歧不断,市场预期混乱。尽管就M2、贷款增速等指标来看,数量调控已经基本实现其功能,但央行依然选择了在数据公布之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无疑是表明了宏观调控的态度:通胀仍是调控的首要目标。而明晰的政策取向,自然有助于纠偏混乱的政策预期、也有助于引导社会通胀预期下行。
□王莹(上海 学者)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