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东海舰队“老兵”打开“皇家粮仓”

2011年06月17日 03:51 来源:中国企业报

  钰雯/文

   南新仓,从一个几年前北京“的哥”们都还不知道的地名,成为现在许多“老外”都熟悉的去处。说这一切得益于商业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但也不能不归因于杨波把握机遇,确立的“粮仓搭台,文化唱戏”的独特经营思路。

   今年5月,伴随着南新仓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第四届文化节的隆重开幕,南新仓文化休闲街获得国家3A级景区资质。

   从百货公司到文化休闲产业,企业在转型之路上经历了哪些坎坷,杨波是如何带领他的团队唱响南新仓的呢?

   “逼”

  出来的盘活资产

   亏损300多万元,1000多名职工需要安置分流——1999年,杨波上任以后,每天脑子里就是这两个数字。

   1980年从东海舰队复员来到北京市百货公司的杨波没有想到,这个北京昔日批发业的巨头怎么会“不行”了,职工们思想上转不过弯来。

   “过去什么不得从我们这儿趸货啊,肥皂、毛巾、脸盆、日用品,那仓库里都堆满了,院子里满是进货的各种车辆。”老员工老赵回忆起过去,依然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北京经常分区停电,老百姓家里黑灯瞎火的,有几天蜡烛都脱销了。北京百货公司调集周边省市货源,保证了供应。那时候经常出现进货、取货的长龙,把马路都堵了,场面很是壮观。”

   1990年后,随着商品流通方式多元化的开始,“放开零售业自采”政策打破了国有批发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曾经占据北京商品流通核心位置的北京市百货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大量的库存商品、“三角债”、离退休人员和冗员多等诸多因素使企业包袱愈来愈重,步履维艰。“杨波,你第一年只要不亏300万,就算你完成任务。”一商集团的领导也知道,这个摊子谁接都不容易,于是给杨波下达的经济效益指标不是“扭亏”,是“减亏”。

   但杨波显然不满足仅仅达到及格线,可当时手头上的资源,能盘活的就只有那几座仓库了——作为明朝遗留下来的粮仓,自从百货公司成立,一直是百货公司的商品批发部仓库,可积压多年的日用商品却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既然把着东二环的黄金位置,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带来利润——利用现有古仓资源盘活企业经营的想法浮现在杨波脑海中。

   先找“下家”。经多方打探,发现昌平一家仓库有空地,杨波首先组织将一部分库存商品处理销售,而后将剩余的商品转移到昌平仓库。“那边一平方米库房,一年才收六七块钱,而南新仓的级差地租相当可观,是那边的几倍到十几倍。”资产的盘活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加上其他经营收入,1999年底,杨波接手公司的第一年,企业亏损额降到298万元;2001年,杨波上任第三年,公司刨去各项开支和成本,实现利润5万元,连续五年亏损的帽子摘掉了。

   “借用”皇家粮仓开百货公司的历史宣告结束,存量资源变成增量资源,这个办法带来的收益使杨波看到企业生存的希望。

   解决了“钱从哪来”,更要妥善解决好“人往哪去”。不搞百货批发,导致大量冗员。公司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内退,鼓励员工组建起新的小企业,公司还将企业大厦内的摊位以最低廉的价格租赁给员工,南新仓商务大厦建成后,公司还召回了一批曾经的待岗人员,安置他们从事大厦保洁、保安等工作,人性化地解决了历史上老国企下岗分流和员工再就业的难题。

   “熬”

  出来的南新仓

  商贸大厦

   2003年,大厦正式开工。从开工那天起,在百货大楼四层的杨波办公室里面就多了一台望远镜,杨波总是要透过望远镜观察施工进度。

   以“资产经营为突破口,加快企业发展”让杨波尝到了甜头,然而,还没来得及乐,便被严酷的现实兜头泼了一盆凉水。

   此时二环路周边鳞次栉比的商业项目已经基本饱和,而且根据有关规定,这一带已不允许建万米以上的超市或百货店了。想做商业老本行的路是行不通的,想发展,只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盘活资产,建南新仓商务大厦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其实早在1997年,当时的百货公司与香港一家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已签订了合作书,然而,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得外商在规定的出资期限内未能缴付注册资金,南新仓商务大厦项目公司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1999年,公司又一次启动了合作招标工作。杨波方向明确——一定要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他明白这次如果开不成“庆功会”,就只能吃“散伙饭”。从16家投标合作公司选出4家,再从4家中选择出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北京地区已有大规模建筑项目、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公司。最终,香港香江集团牵手南新仓。

   2003年,大厦正式开工。从开工那天起,在百货大楼四层的杨波办公室里面就多了一台望远镜,杨波总是要透过望远镜观察施工进度:最担心什么?停工!工程停了,说明资金没跟进,整个项目就有“黄”的可能,他每天一上班、处理工作的间隙,都要望上一望,停了吗?没停,真没停?再看看……大厦建成了,但他喜欢拿望远镜朝文化街望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街口有个喷泉,每当游客多的时候,他都会用望远镜远眺,因为杨波担心有小孩子掉进水里。

   煎熬了两年之后,2005年南新仓国际大厦竣工。庆功宴上,杨波喝醉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头发白了,牙齿松动了,但杨波和公司领导班子让转型成功的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踏上了全新的征途。

   “摸”

  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

   每逢周末,古老的粮仓内都会飘出昆曲《牡丹亭》美妙的唱段。在只有60个座位的剧场里,演员的婀娜身姿、一颦一笑都有了不寻常的感染力。

   作为一张文化创意“王牌”,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将古老粮仓与传统昆曲《牡丹亭》完美结合,自2007年5月至今已演出300场,“六百年粮仓演绎六百年昆曲”,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南新仓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代表。

   “其实,我们领导班子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谈起做文化创意休闲街的最初想法,曾经有过军人经历的杨波坦承:自己也是边学边做。2005年春,那时的杨波还不明确到底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但“古代粮仓”无疑是个巨大商机与看点,用历史来吸引商户的想法已在他心里萌生,“打造南新仓休闲特色街”——杨波将自己的设想向一商集团做了汇报,得到了集团领导的认可。

   “在东城区,还有保存这么好的古代粮仓群,古今结合、新旧交融是块宝地!要合理地利用好。”2005年夏,时任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的程红来到南新仓调研时感慨,她指出:“要围绕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条主线,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根据北京‘长城文化’和‘运河文化’的特点以及国际化、民族化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特色街的策划,充分利用南新仓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建特色,让宝贵的古仓资源与现代化建筑有机结合,实现中西合璧,打造一个高品位、时尚精雅的,有别于其他特色街的精品,把南新仓建设成国内外闻名的、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特色街区,让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和国内外商务消费者一到这里就能感受到中国北京古都文化的氛围,享受到高品位的休闲娱乐和服务,使其成为首都北京独具特色的‘窗口’。”领导的意见更坚定了杨波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信心。

   2005年,随着南新仓商务大厦的完工,南新仓公司对近8000平方米仓库和旧院落进行改造,增强了消防安全设施,提高了消防安全等级,对其中9栋具有600年历史的明清两代皇家粮仓——“南新仓”进行大规模整饬修缮,并对4000多平方米的旧院落和非文物旧仓库进行整体改造,成为了与文物古仓风格一致的仿古建筑群落。戏台已搭好,可要唱哪出呢?

   经常出现在电视中的“女子十二乐坊”将传统中国民乐与现代乐曲相结合,这使杨波深受启发:让古粮仓里唱文化戏,会不会是一条出路呢?翻阅大量资料后,他发现南新仓的皇家粮仓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能将粮仓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将是南新仓取胜的最大“王牌”。这与当时北京市提出的要鼓励、引导旅游、休闲、娱乐业的要求基本吻合。做文化特色街的念头萌生在杨波心中——不能守着金山挨饿,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化资源。

   “拼”

  出来的第一桶金

   每年,9座古代粮仓就能为公司创造效益2000万元——商家们经营的是文化品牌,而杨波经营的是有文化品牌的商家。

   为了更好地找到皇家粮仓文化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杨波开始深入研究粮仓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学着借鉴其他文化街区的成功经验。“那时,只要周末没有工作,他便会背上相机,拿着笔记本,去南锣鼓巷,去酒吧街‘取经’。”跟随了杨波10多年的司机老舒回忆说,在筹备前期,杨波经常出现在京城的各个文化街里,遇到好的建筑风格他就停下来拍些照片,有时在和店主或游客攀谈的过程中,杨波会把他们的经验和感受一一记下,回到单位后在与同事们一同讨论。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反复论证,公司决定借鉴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改旧为新”的做法,以古仓的保护性利用为依托,营造独具特色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使其成为与新建的5A级智能化写字楼完美结合的资产经营点。

   “皇家粮仓”是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第一家入住的商户,这家公司的老板最初以销售音像制品为主,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吉祥三宝”唱片出品人,“当时那个老板就跟我说,不能老吃这一张唱片啊,得搞点别的产业,想开个餐厅,他就看中我们这粮仓了。”

   杨波答应了。

   可是古建筑文物内不能动火!

   杨波自有妙计——在距离粮仓一百多米远的地方单盖一间厨房,做好了菜端过去——谷仓外做菜,谷仓内享用,既为商户解决了困难,又保护了古建筑。顾客点什么送什么,送菜的伙计端着托盘,你来我往,一溜小跑,边跑边吆喝“借光了您哪”……也给街上添了一景。

   2007年,厅堂版《牡丹亭》被引入“皇家粮仓”——当悠扬的水磨腔在600年粮仓里回荡的时候,吃饭已不仅仅是满足口舌之欲,客人们无不被古往今来的契合所震撼,无不被那种情趣、意境所陶醉,而这就是杨波追求的效果。

   皇家粮仓的老板没有想到,《牡丹亭》一炮打响,在短短三年时间演出收入达到1900万元,并且扬名海内外。南新仓公司董事长杨波没有想到,盘活后的古仓群会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产生比现代写字楼还要好的效益。每年,9座古代粮仓就能为公司创造效益2000万元——商家们经营的是文化品牌,而杨波经营的是有文化品牌的商家。

   “筛”

  出来的文化品位

   那台曾用于观察工程进度的望远镜依然摆放在杨波的办公室,或许,那是用来极目远眺,看南新仓的未来。

   老话说:“挨仓靠库,沾着就富”。尤其是一开始入住的商户,都想凭借这块宝地,来了就能抱个金娃娃,但实际经营却远不如想像。由于当时对进驻商户没有设立更多的条件和考核标准,基本上是只要有钱交租金,就都可以进入南新仓。这就导致起初文化街特色并不显著,而经营项目与南新仓定位的差距也让商家经营步履蹒跚。

   生意不好,收入跟不上,很多商户就开始拖欠或不缴纳租金。“在商言商”的杨波曾经天真地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当今债务人比债权人的底气足得多:为了逃避缴纳租金,许多商户串联起来,有的说自己有后台,要给杨波“换换工作”,有的还以武力相要挟。“为了国有资产安全,奉陪到底!”军人的血性让杨波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短短4年时间,多达10余场的官司,杨波都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一边收复失地,一边扎紧篱笆。杨波根据“新南新仓”发展战略,对商户的准入标准,商户的主营类型做了明确规定,不符合标准,出再高的价也休想进来。

   杨波组织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他告诫大家:从事文化休闲产业的管理,自己非但不能“休闲”,反而睡着了都要睁一只眼睛,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物,感恩于这里的一草一木。

   良禽择木而栖。昆曲《牡丹亭》、大董烤鸭、天下盐……大批符合条件的商户云集南新仓,借南新仓扬名,为南新仓增色。随着共赢效应的释放,南新仓的招商思路和理念更加完善。

   成功的运作经验让公司领导班子更认识到,是文化给南新仓带来活力,而作为出租房,必须把文化这台戏,唱好,唱出特色。

   今天,当人们走进现代的南新仓,博物馆、音乐传播中心、影视文化俱乐部、小剧场、文化传媒工作室、会所、中外特色风味餐厅、酒吧、茶苑林林总总——艺术文化、演出文化、美食文化,令人目不暇接。

   杨波正在描绘南新仓的发展蓝图:“我们将向中外宾客集中展示皇家仓廒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化、现代化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新旧融合、古今结合的特色魅力,进一步扩大南新仓的影响力,打造南新仓品牌。”一要通过组织南新仓国际美食节、国际啤酒文化节等,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和顶级品牌来街区发展。二要汇集国内优秀品牌,丰富和提升街区品质和经营特色。三要发展自主品牌,推进南新仓中华老字号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尤其要面向不断开放的旅游市场,采取创意开发南新仓特色旅游产品、商品,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体系等方式,在满足广大中外消费者观赏和购物需求的同时发展壮大企业。

   那台曾用于观察工程进度的望远镜依然摆放在杨波的办公室,或许,那是用来极目远眺,看南新仓的未来……南新仓将“走”出国门,被世界认知。

  “老兵”档案 1958年生人,北京101中学毕业生,打小生活在北京城,耳濡目染皆是北京风物、历史名迹。

   1976年入伍,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修理所,从战士干到班长。四年军旅生活打造了他坚韧的性格,百折不回——用员工的话说,“他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干成。”复员后进入北京市百货公司,担任批发部保管员,基层磨练十几载。

   1999年,出任北京市百货公司总经理,挑起公司重担,认准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以盘活资产为突破口,三年时间扭亏为盈。带领公司员工大胆创新,寻求历史与时尚的结合点,引入文化创意理念——吃天下珍馐,赏六百年昆曲《牡丹亭》——怪不得有人说,打开的皇家粮仓大门,迎来的是时尚街区——它就是南新仓。

   作为公司领军人物,平日工作繁忙,仍不改文人气质,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公司经营心得,未来规划一一笔下“道”来,出版《商海拾零》、《商海拾贝》、《商海拾金》三本著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