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以主导地位标准观察国企重组

2011年06月17日 03:50 来源:中国企业报

  本报评论员 李 锦 张 龙/文

  当前,中国的企业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期,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改革进入攻坚期。做好国企特别是央企重组,进一步提高国企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央企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衡量国有经济是否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准,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民的利益要求。要在坚持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两条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衡量央企重组成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大任务之首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围绕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相继出台了发展规划,央企重组成为整个社会备受瞩目的话题。国务院国资委在当前重点抓的工作中,把大力推进央企重组整合位居五大任务之首。

  按照国务院“关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要求,2010年央企数量将减少到80至100家。这就意味着将有超过30家的央企从国资委的名录中消失。 然而,到去年底,中央企业重组为80至100家的目标未能如期完成,无形中给外界留下央企重组放慢的印象。

  有一种舆论,渐渐为人们注意。“十二五’时期,国有资本将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企业数量定会减少,减多少则没有明确的目标,但不会根本改变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

  从国资委目前一系列的“组合拳”看来,央企重组将从短期目标变为中长期目标,未来将从数量、规模的追求上,变为更重视优化央企的质量。央企重组不再片面地强调量化目标的实现,而是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新的战略目标。人们感觉到,央企重组将进入新的阶段。

  最近国资委启动了规模很大的一次调查研究,陆续派出200多名干部到央企摸底调研,该调研活动预计将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显然,国资委的目的是通过这次调研进一步摸清央企资产和管理情况,为下一步改革重组打好基础。

  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国新公司在年内挂牌的计划不大会改变,但央企要由目前的120多家在短时间内减少至100家以内,“似乎时间不够”。 如果本着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央企缩减至100家以内至少还需要数年时间。

  国资委主任王勇到任后主持了重组工作专题会议。会议认为,央企重组的方向和目标不变,但具体进度“要服从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需要”。显然,这不仅是操作层次的考虑,而是决策层有了对新方略的考虑。

  体现国家意志

  毫无疑问,国资委成立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决策,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工业等行业和领域,一批作为“国家名片”的央企,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央企业在世界500强上榜数量由2006年的10家攀升至30家。在上市公司里面,70%以上都是国有控股的,或者是国有股占很大比重的。

  从数量上看,经过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企的绝对数的确在减少。中央企业户数由236家、196家、141家减少到目前的122家。但从资产总量和质量上看,国有经济得到了加强,布局结构趋于优化,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使得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速度有了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到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净资产9.5万亿元,净利润8489亿元,上缴税金1.4万亿元、超过全国税收的1/6。

  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的战略,无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中央企业重组的步伐需要继续前进。我们的产业发展,是不是因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了以后,使我们国家整个的产业竞争力有了更大的提高,整个产业竞争状态更有效,对长远的发展更有利?当国有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占有率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国有企业本身的经营成就,还得看国有企业的发展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其他企业的发展?是不是有利于整个国家分配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终极标准是政府与人民是不是满意。

  国有企业是国家设立的,它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而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微观经营目标。从世界范围看,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市场发达国家,也得从国家大局和社会平衡角度来考虑企业调整。按照我们的概念来理解,他们很多的企业也在变成“国有企业”,比如说:通用汽车、花旗银行。

  两条评价标准

  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国有企业的衡量标准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标准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极端重要,是足以决定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企改革成败的。以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和讨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而不再是在标准不明确的状态下讨论这个问题。由于人们提出的标准很多,以至国企乃至整个社会无所适从。

   我们认为,国企的发展和进步,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国有企业的评价,要自觉地体现国家意志和全民利益,因为他们是国家和全民投资设立的企业。对于国有企业的评价标准最要紧的主要应当看两条:

  首先,看其能否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是不是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其次,看其能否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标准可以有很多,但最为核心的是这两条。我们到底要国有企业干什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国企尤其是央企调整的效果应该用这两把尺子量一量。

  当然,国有企业的上述两条标准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市场评价和企业竞争力标准;第二方面是所有者国家和人民利益标准。当然,有时第二方面的标准同第一方面是重合的。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二方面的标准必然具有比一般企业更高的要求。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或者是对于国有企业的整体来说,没有第二层评价标准,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必然要承担国家和人民意志,这是国有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这样,概莫能外。

  重点在于质量

  我们之所以提出衡量国企调整重组的两条标准,是从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出发的。单纯的数量标准极易把速度作为指标,而忽视质量的效益,将为可持续发展留下后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训甚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企发展全局,立足科学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做强做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履行国企责任和义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条主线。按照这个思路,国企重组仅有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重点应在质的提高上。

  从更深层次看,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效率与公平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条基本标准。单纯追求经济速度与数量,极易忽视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特征。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必须从社会主义制度与共产党的执政角度认清自己的任务和作用。

  再从整体目标与长远战略看,“做大”、“加快”都是某一阶段的需要。我们确实产生了一批规模巨大的国有企业。如果认为国有企业做大就是目标的话,那么可以说改革差不多快达到目标了。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甚至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中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工商银行是全世界最大的银行,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在规模市值上都只能甘拜下风;中国移动很快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通信企业。但这就是人民希望达到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均衡状态”和目标取向吗?是人民希望国有企业发挥功能的全部意义吗?可以这样回答,一定不是。事实上,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增长正在成为国企重组的重要目标,注重责任与贡献已经成为国企发展的长远战略。

  走出两个误区

  再从国企重组实际任务看,除了重组目标的数量要求外,更重要的目标在于重新配置资源,使央企做大做强,增强其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培养出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国企在改革的过程中,已经自觉发现单纯的规模性增长并不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竞争力,教训多多。

  “必须把着力点始终放在做强做优、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核心竞争力上,通过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和谐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央企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这是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的表述。

   只有国企本身具备了强大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控制力和影响力。因此,目前对于新国资体系的建立必须走出两个误区:首先是“国企退出速度加快就是目标”的误区,其次是“简单地把规模变大”的误区。在央企战略性重组的操作上,要注重整体性、多层次、渐进性的操作思路,决不可一蹴而就。

  社会责任担当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可以对重点范围逐一加以考察,便可以进一步确定国企重组具体目标与实现途径。

  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这个领域公益色彩很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是冲突的,尤其是当市场信号波动剧烈的时候。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中央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2008年雪灾爆发时,铁道部展示了强有力的调配能力;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保证市场的供应,其他所有制企业也可能很难接受。今年日本“核震”之后,一场“抢盐潮”席卷大半个中国。各地政府多方组织货源,保障食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湖北食盐运送3000多公里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1斤成本价就超过2.5元,但售价只有1元多。正因为国企的主导地位及其控制力,使得这股“抢盐潮”轻而易举地得到平息。

  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我们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我们看到煤炭行业的数字:全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15%至20%,大型煤矿45%;国外发达国家是60%至80%;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一家是72%,另一家是86%。很多小型煤矿基本上采一吨浪费两吨资源,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国有企业控制,可能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的目标。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比如军工企业,带有特殊社会功能或者经济功能,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产业目标,国有经济需要在这些领域继续保持控制力。

  不能不说的是竞争性国有大企业,这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因此我们不能够再沿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阶段的操作方式,对国有大企业也做出那种简单的“退出”。如果国有大企业“退”给跨国公司,不仅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对国民财富的分配也不利。当然可以部分退给民营企业,问题是民营企业也有一个成功承接问题,其本身也有一个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期待新的变化

  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央企成功地进行重组,能够有效发挥宏观经济控制力的作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做强做大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去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中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央企重组是这个战略性调整的重中之重。

  国资委正在组织的大规模调研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时期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由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国企重组正在逐步完成由数量到质量、由速度到效益的转变,是在这个方向上的继续前进。

  要使国企对国家经济主导作用得到更明显的发挥,在继续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国有企业的重组,坚持高标准,不断开创央企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央企重组正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以满怀希望的心情期待它的新变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