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辉煌的成就 伟大的跨越

2011年06月20日 07:43 来源:经济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前,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8%,1979年至2010年更是以年均9.9%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2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大,2010年达到了397983亿元,1979年至2010年年平均增长9.9%。2010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远远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29762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60多年后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1300多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进入新的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到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8万亿元,达到83080亿元,比1950年增长1300多倍。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外汇储备增加2万多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增加到1.67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外汇储备逐步由短缺走向富裕,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28473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商品服务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

  新中国成立以前,短缺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商品短缺已经成为历史。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10年达到54648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8倍;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09公斤,比1949年增长96%。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能制造初级工业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21个大类所占份额名列世界前六位,15个大类名列前三,7个大类名列第一。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2008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二、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粗钢、煤、水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很低,地区发展不协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

  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10.2%,第二产业由47.9%下降为46.9%,第三产业则由23.9%大幅上升至43.0%。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2009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9.5%和70.5%。

  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194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9.7%,与农村人口的比重基本持平,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上升了39.1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6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28亿美元,增长2630倍,其中1979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16.8%。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9年的第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8.8%。其中,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1位,进口总额升至世界第2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3位。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1979年至201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484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3位。198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亿美元,2010年达到1057亿美元,增长114倍,利用外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

  科技和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1949年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科技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成果举世瞩目,一些技术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文盲率大幅下降,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

  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75%,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尖端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2010年的4.0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

  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7%;文盲率降至4.08%。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新中国成立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在温饱最低线和贫困水平之间徘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高达60%以上,一直处于贫困线以内。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逐渐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向全面实现小康迈进。

  2010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0.3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1978年343元后,2010年又达到19109元,扣除价格因素,1979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1978年的134元后,2010年达到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1979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7.3%。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10年的2.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7年的58.4%下降到2010年的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4年的68.6%下降到2010年的41.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人均消费1952年为80元,1978年为184元,2010年为9968元。居民消费结构也改善明显。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

  城镇2010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07万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在城镇,到2010年末,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263万人、13376万人、16161万人和12336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到2010年底,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010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96.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