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0日 07:43 来源:经济日报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1933年2月26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人民委员会还先后在中央根据地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毛泽东在南部十七县大会上作题为《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论述了在战争环境中展开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央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热潮——
发展农业生产
苏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
根据地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中头等重要的任务。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便有组织、有计划地调剂劳动力的使用。
1931年夏收期间,上杭县才溪乡群众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耕田队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社,成为我国农业合作运动最早的发源地。劳动互助社有组织、有计划地统一调配劳动力,互助互利,深受群众欢迎。1934年5月,瑞金县互助社社员达8987人,兴国县达5.17万人,长汀县达6717人。
苏区农业生产中的头等重要大事是粮食问题。为此,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多次作出了狠抓粮食生产的部署,动员苏区军民“为粮食而斗争”。1933年1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土地部联合发出《发展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布告》,布告提出了“增加二成收成”的奋斗目标,认为这是“第一要紧的事”。
苏区农业生产出现一派兴旺景象。1933年,江西、福建、粤赣开垦了21万石荒田,闽浙赣开垦了11万石荒田。粮食产量,在赣南闽西区域1933年比1932年增加了15%,在闽浙赣区增加了20%。
发展工业生产
鼓励合作社和个体经济
为了保障战争需要和维系新生的红色政权,苏区兴办了以中央兵工厂为主体的一些军需工业。直属中革军委领导的官田兵工厂由最初的六七十人,到1933年发展为400多人;中央被服厂设在瑞金七堡,全厂约700多人,缝纫机100多架,生产的产品有单衣、夹衣、八角帽、被套、绑腿等。
中央苏区除了发展上述军需工业以外,还兴办了一些公营厂矿企业和民用工业,如长汀造纸厂、汀州弹棉厂、长汀织布厂、瑞金织布厂。
个体经济在苏区社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央苏区对私营工商业一贯实行保护和奖励政策,在鼓励发展个体手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领导。
从1933年8月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大会,到1934年1月“全苏二大”以后,中央苏区的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在中央苏区吸收的社员,已达50万人以上。
加强财政金融管理
建设统一财政金融体系
中央苏区的财政、金融、邮电、交通事业也都有一定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有效地统一财政、加强管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了各级财政机构,一方面制定和颁布了各项财政规章制度,如预算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国库制度、审计制度、现金出口登记制度、税收制度等。为了充裕革命战争经费,中央苏区1932年和1933年先后发行了两种公债,一种是革命战争公债,一种是经济建设公债。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瑞金叶坪创立,7月7日开始正式发行统一的新纸币——“苏维埃国币”。中央苏区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包括统一债务政策、统一借贷政策、统一货币政策、统一货币发行。
为加强金融管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10月22日颁布了《国库暂行条例》,国库制度建立之后,直接由国库实施国家所有现金收入、保管、支出等事宜的管理,中央苏区的财政金融的统一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