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0日 17:07 来源:《小康·财智》
银行理财产品用所谓的不断攀升的收益率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可事实上,这些理财产品却另有隐情。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吴洁
5月27日,知名话题人物洪晃在其微博(http://weibo.com)上投诉令自己投资大幅缩水的德意志银行,称“德意志银行的私人理财是全世界最坏的服务,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这条微博迅速成为网上热帖,引发网友对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关注,有人调侃道:“能把洪晃理成无产阶级的银行水平真是不一般。”
有业内人士指出,德意志银行理财产品被诟病实际并非个案,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存在门槛高、产品风险偏高、不够本土化等问题。如众多中资银行力推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外资行就鲜有涉足,德意志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便没有一款能够“保本”。冲着外资银行“名头”去的高端客户也需多掂量,如此的“心跳游戏”是否能承受得起。
理财产品乱象生
然而对于国内现在的“保本”型理财,也是有诸多问题。记者的一位朋友李先生,三年前在某银行买了一款三年期理财产品,这款产品的收益起计日为2008年1月11日,到期日为2011年1月10日,购入门槛为20万元,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和债券。
“当初产品宣传单上说,预计年收益率最高可达到15%,是同期存款收益率的4.5倍。当时我买了30万元。”李先生说,今年1月,他接到了银行的短信,告诉他理财产品到期并入卡。查询到账金额后,李先生傻眼了。“7000多元收益,只比存活期好了一点。”李先生很不乐意,“即便是存银行,按照加息前三年期存款利率来算,三年累计下来也有3万多元利息。”
记者也以要购买理财产品为由,向多名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咨询,对方的回答普遍就是宣传材料上的“最高收益率”,而对于这款产品是否一定能达到这个收益,甚至会不会亏损,则都只字不提。
记者又走访了北京市的一些银行网点了解到,大多数银行目前都在代销或与券商联合发行集合理财产品。中信银行的理财师吴强告诉记者,由于券商集合理财机构操盘、专家操盘的特点,收益情况往往好于散户自己操作股票,销售情况很好。一些市民甚至认为,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一定是包赚不赔的,对集合理财产品宣传的投资理念、分红收益等深信不疑。
然而平安证券发布的一则《公告》或许能让人们对集合理财产品多一些理性认识。“年年红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于今年3月7日到期终止。 “年年红”其实“年年亏”,自成立那天起,其业绩就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且在此后的三年内从未超过1元,最终以0.6037元的净值惨淡清盘,投资者亏损39.63%。当年发行时,平安证券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说明书》中对于“投注目标”和“投资理念”的美好描述,都在三年后化作了泡影。
“负利率”引爆理财产品
今年以来CPI已经进入“5”时代,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三年期存款利率为4.75%,明显低于CPI增速。
“三年期的定存利息都跑不赢CPI,钱存在银行里就是在慢慢地贬值。不过现在股市又不好,入市的风险也很大,基金也是跟着股票走,钱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市民陈女士抱怨道。目前只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稳定,虽然不是太高,不过风险较小。
“负利率”再加上投资市场的不利,为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各家银行也看准了时机,发行了大量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达到129%。
“就像2007年大家都疯抢基金,现在理财产品经常是一抢而空,提前预订都不一定买到。”吴强告诉记者。存款利率赶不上CPI,越来越多的市民将目光投向花样繁多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一般都有预期收益率,但它往往是可能实现的最高收益率,事实上,预期收益“看上去很美”,却未必能够实现。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境内发行并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20日这一统计期内到期的9228款个人银行理财产品中,零负收益产品共计32款。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些零负收益产品主要成立时间集中在2007年四季度至2008年上半年,各国股市在冲击历史高点后单边大幅下跌,导致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大;在产品设计上,绝大部分不可提前赎回,流动性相对较差;投研团队策略失误,导致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
而今年5月中旬到期的245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188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一款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率,业内人士介绍,那些还未公布收益情况的产品,很有可能也是差强人意。
短期产品成主流
针对这些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理财师吴强告诉记者:“与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的不确定相比,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更为保险。”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在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中,各大银行不失时机地推出一些假日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在5月23日至5月29日这一周中,共发行半年以下的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300款以上,环比增长近1.5倍,占总产品的90%,是近期以来理财产品发行最多的一周。其中一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发行量将近150款,周环比暴增1.5倍,占比40%左右。“银行这也是为了应景,假期期间,短期理财产品比较好卖,所以这类产品占据了银行的主流。”建设银行理财师李丹霞说。
从近两个月的销售情况看,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是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的主角。在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占比均在60%以上,最高占比可达90%以上。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客户以中高端客户为主,年龄层次为中青年。这部分客户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认知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表示,“目前市场上1~3个月的产品占据了绝对的主流,而且大多是固定收益类品种,相对而言,这类期限的理财产品流动性好,而且收益稳定、风险小,所以特别受投资者欢迎。”
投资者入市须谨慎
虽然市场前景看好,但专家建议,在投资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仍需谨慎。
要警惕收益率“虚高”现象。不少理财产品所标榜的收益率都是预期最高收益率,非保本浮动收益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并不代表到期收益。因此要特别注意“最高”、“预期”及“年化收益率”几个重点词。
要关注理财产品的投向。如债券类、组合投资类等不同类型,其风险等级系数也不同,即使是保本产品也存在亏损的风险。
选择理财产品还应关注“隐性投资期”。一般短期理财产品回款时间在产品到期后的两个工作日内,但也有部分产品在销售期及到账日,出现“真空期”现象,无形中延长了投资期限。因此投资者选择好申购、赎回时间也显得尤为关键。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