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延安:艰苦奋斗创大业 转型发展路正宽

2011年06月21日 09: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陕西省延安市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是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5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94.65亿元增加到885.4亿元,年均增长14.7%;地方财政收入由45.08亿元增加到105.2亿元,年均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471元增加到17880元,年均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95元增加到5173元,年均增长21.5%;“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均提前一年或两年实现。

  当我们得知要去南泥湾时,一路上都在想象着它的样子。想歌里唱到的“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个“陕北好江南”是什么样子?

  汽车越过一座座山头,来到距离延安45公里的南泥湾。4月的南泥湾,河流已在绿色覆盖的丛林中流动,偶尔还能听到山雀在鸣叫。

  望着这远山近水,不禁想到那热火朝天的一幕,想到南泥湾的光荣历史,不仅是大生产运动的轰轰烈烈,还有革命斗争的硝烟烽火;不仅有一首值得自豪的《军民大生产》,还有出了名的三五九旅。

  毛泽东同志曾称赞三五九旅将士是“发展经济的前锋”,把南泥湾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66岁的侯秀珍说:“我每年都给来自各地的大、中、小学生义务讲述这段历史。现在生活好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和南泥湾精神,山上只要有别人不种的荒地,我就和老伴扛着锄头去开荒。”侯秀珍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每年的纯收入都能达到4000多元。”

  2010年,南泥湾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0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4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草畜业已成为了南泥湾镇的主导产业,草畜业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近40%。此外,南泥湾镇苗木培育不断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成立了苗木专业合作社,全镇育苗540多亩,苗木产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南泥湾现在的变化可大了,家家都有电视、电话,很多人都买了小轿车。”侯秀珍说,“现在还准备开发南泥湾景区呢。”

  延安市旅游局副局长白怀君说,“今年准备开工建设的南泥湾红色旅游项目主要分为四个区域:桃宝峪革命历史和红色传统教育片区,阳湾城乡统筹一体化新城片区,三台庄九龙泉休闲度假区,南泥湾生态风景区。2013年将建成的柳林镇机场,也将为延安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带动附近旅游配套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南泥湾大大改善文化旅游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融逐渐为一体,推动了集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发展,使南泥湾真正成为“陕北好江南”。

  “我们要做美延安的三山两河,让旅游产业成为延安的第一产业,成为延安的标志。”延安市副市长张西林说。

  2010年上半年,延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3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4%和24.5%。

  延安市依托优势资源,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1亿元,人均GDP达到4912美元。虽然多项发展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在经济结构上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

  延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为主的经济和财源结构性特点突出。为了降低经济和财政对石油工业的依赖,保持老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延安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过不懈努力,石油行业占GDP的比重由5年前的96%下降到目前的70%,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由98%降到45.5%,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多元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十一五”时期,延安通过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生产、扩销售、提效益、保增长的方式,使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94.65亿元增加到88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471元增加到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95元增加到5173元。

  “现在生活得特别好。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现在国家还给我们发放养老金,这些钱平时用来给自己买点吃的、用的。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想不到啊!”70岁的洛川县京兆乡京兆村村民韩宝银老人激动得连声夸赞国家的政策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延安农民的生活。延安市大力推进政策兑现、资金监督、建章立制等工作,使得群众参保积极性得到提高,截至去年5月底,全市已参保71万多人,参保率73.12%,征缴保险费6800.8万元,为符合享受领取待遇的14万多60周岁以上的老人累计发放养老金4291.6万元。新农保成为延安继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外的又一道社会保障网。

  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到今天的绿水青山,从不可再生资源的简单采掘到能源开发环保利用,从城乡结构不均到城乡统筹发展,从看重经济增长到更加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这是一部老区人民的创业史,更是一个功能型城市稳健发展的轨迹。

  (责任编辑:郭虹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