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低廉”掩盖下的人力资本投资短缺

2011年06月22日 00:0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穆娟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但近些年来,“用工荒”越闹越严重,空间上从沿海城市向内地蔓延,时间上从春节向一般性时节扩展。拿安徽来说,这是一个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和民工大省,但近些年来也开始出现“用工荒”。

  据分析,用工荒缘于需求和供给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资,但企业必须平衡劳动力技能、产出和工资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说,企业用工需求增加、部分岗位薪酬难以满足劳动者需求、劳动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因素叠加,导致出现用工荒。一定程度上讲,用工荒是市场调节人力资源供求的正常反映。也有分析认为,用工荒标志着“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

  2010年,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多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经验上存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即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工资成本开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衰落,高技术、高技能劳动力将出现短缺,而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非一蹴而就,人力资本将成为瓶颈制约。

  短短30年,我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

  但正如古话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且优势往往会容易被挥零。由于具有劳动力优势,我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产业的低端位次,处于价值链末梢,充其量不过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一个“生产车间”。这当然是边界的,民工荒就是我国劳动力被挥霍而遇刺的一个硬性边界。换个角度看,这实际上是好事,或者说坏事能变为好事。至少这一点是肯定的,用工荒倒逼企业加快结构升级。城市要增加新的劳动力供给,再吸引农民工进城,就不得不提高劳动者工资和福利待遇,导致企业用人成本普遍提高,这就逼迫着企业必须用技术成本来代替劳动力,加快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

  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职工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让改革开放的成果为更多的人所共享。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问题;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稀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矛盾,是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实现“我国崛起”的基本约束条件。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不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失衡。所以,我们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的投资,提高思想素质水平,重视并加强正规教育,深入研究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既要满足当前就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又要满足长远经济发展的高级人才需求。同时,我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为激励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证;全面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从企业角度讲,解决“用工荒”的根本之道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现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运用所谓的人力资源优势重走原始积累之路注定只能是权宜之计,尽快转变经济结构、用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才能让我们长盛不衰。企业要保持原有传统产业的优势,进行适当的创新,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潜力巨大。现如今单靠简单加薪“治标不治本”,增强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出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营销创新等,既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摆脱“用工荒”、“加薪潮”的影响,使企业得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作者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