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3日 02:23 来源:信息时报
专题策划 余永坚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吴伟玮 黄丽嫦 李星慧
前段时间,一则爆炸西瓜的新闻让大众知道了一个“新名词”——植物生长调节剂(下简称“调节剂”),社会各界对这些一直存在但市民却鲜有了解的化学物质的关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事件也触动了政府职能部门,本月7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溶肥料的专项检查。据悉,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后,人们对于添加剂已经是谈虎色变了,都希望自己能吃到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希望自己菜篮子里的菜都是在纯天然的条件下生长而成的。然而为什么农民朋友都喜欢用“药”和“剂”呢,这些东西到底是农民的朋友还是市民的天敌呢?类似于膨大剂的一系列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究竟是“毒水”还是“良药”?为了尽量还原农药及植物调节剂的真相,本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回顾
植物生长激素应用历史悠久
近期,爆炸西瓜让膨大剂这样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始进入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视野。很多人都以为膨大剂是瓜农们最近几年才广泛使用。据了解,其实像膨大剂那样的生长激素,应用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那时,人们利用橄榄油里的乙烯成分催熟无花果。上世纪80年代初,单一植物生长调节剂最大市场在美国,棉花脱落剂被广泛使用,其次是乙烯利,用于橡胶割胶及甘蔗催熟。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引进2·4-D等生长调节剂,促进温室内西红柿坐果,这种做法成为温室大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据悉,中国人口众多,之所以能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农药及一系列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现在,植物激素早已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节剂了,在农业增产、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越来越依赖的手段。生长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常见农作物,如西瓜、黄瓜、香蕉、西红柿等。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年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面积就达到了2000多万公顷,目前其使用呈现增长趋势。
现状
安全性尚未有定论
膨大剂曝光后,西瓜一度滞销。因为在此前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之后,人们已经成为了“惊弓之鸟”,一旦发现食品存在人工添加的东西,人们就会拒绝它。究竟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否安全?对此,农业专家和医学专家各执一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冯双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那些激素,对人是没有作用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也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果在国家标准要求下使用,不会对人造成什么影响,它的毒性甚至比我们日常吃的食盐还低。
而一些医学专家却持反对意见。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教授王月丹表示,虽然很多国家没有明确禁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但是这并不足以论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很多化学物质是在使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被发现对人体有害,比如,敌敌畏这种剧毒农药最早用于农业生产,因为杀虫效果明显,提高了产量,一度被广泛使用,但是20多年后,被发现对人体具有强烈毒性,被禁止使用。
生产销售存不规范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共有540多种,我国是全世界使用调节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以广东为例,数据显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每年使用约220吨,大概占全国使用量的3%多一点。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和销售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在广州白云区经营一家农药化肥店的何先生告诉记者,生长调节剂是每家农药店的必备产品,销售非常好。正规的调节剂,要求农药登记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三证齐全了才能上架销售。但一些不正规的调节剂,厂家出货时根本没有贴任何标签,农药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想贴什么标签就贴什么标签。而且存在虚标有效成分或者效果现象。何先生透露,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复配了其他几种药物。“比方说,农民对蔬菜的要求是——不但要菜叶颜色好,还要没有虫咬。这样,农药厂就会在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复配上两三种杀虫药。不良商家甚至会复配上不允许在蔬菜中使用的成分,或者是复配的成分会超标。如此一来,一瓶药就能达到两瓶药的效果,而且价格更便宜,自然会受种植户欢迎。”在何先生看来,这些复配了其他成分的调节剂,究竟还属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范畴,很值得商榷。
卓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兼营销总监谭卓南日前告诉记者,他几年前用过广东某名牌农药产品,后来检测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时发现了一些农药隐性成分——该知名农药产品竟然添加了在包装上毫无说明的一些成分。现在,谭卓南改种“水耕蔬菜”了,他说,现在他的基地种植的蔬菜不会使用任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专家
政府加强监管是关键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吃到安全的农产品,防止植物生长调节剂被滥用呢?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认为:关键还是要靠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力监管,同时教育农业的上下游产业从业人员要有社会道德要自律,这种监管下的自律是确保食品农产品安全的最重要方式;而农业与超市的结合也可以较好地控制价格与质量。据陈日远教授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新一代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会自觉抵制违法使用农药的情况。但是,一旦他们购买到那些由无良农药生产商生产的超标农药或者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农民客观上就成为了帮凶。要杜绝这种情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农资生产企业的监管。
谭卓南也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政府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打击无良的商家以及出台相关的具有真正指导性意义的使用标准。他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和限制。
可参考“供港蔬菜”监管机制
陈日远教授建议:“供港蔬菜能做到优质安全,得益于它有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种植监管到市场准入再到销售抽查,每一个环节都在监控之下,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据了解,国家农业部副部长陈啸宏最近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这说明我国农产品总体质量被国际认可。目前广州有多个蔬菜种植基地负责向香港供应新鲜蔬菜,这些年以来供港蔬菜得到了香港各界的认可,这说明了我们可以种出优质安全的蔬菜。
据业内人士介绍,无公害农产品是一种具有独特标志的专利性产品,严格有别于其他农产品,而这种独特标志包涵了其生产技术的独特性、管理办法的独特性。正基于此,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是有别于一般农业生产,它必须有自己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并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目前在广州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即使它没有拿到无公害认证,也都是按照无公害的要求来种、养殖的。不过有专家表示:无公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偏差,未来加强监管后,安全应该不成问题。
政府
将采取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近期在央视播出的节目《食品安全在行动:中国政策论坛》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黄昆仑表示: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决策者乃至普通民众的共识,而食品安全的监管也是备受关注。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也承认:“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远远落后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食品的原料——农产品出了问题。我国农业生产更为分散,种植养殖环节还主要依靠2亿多农民散户生产,食品安全监管对象点多面广,小、散、乱的特点突出。
据悉,参加此次论坛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农业部等部委的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还在论坛上指出,抓好食品安全,关键是要把分兵把口和建立协调机制,实际上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机制,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必须要依法、科学和公开”。
业界
发展有机农业是有益尝试
要解决植物生长调节剂被滥用的问题,除了要政府加强监管外,市场的力量也要发挥作用。业界认为,有机农业或者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2007年,著名的养殖企业广东温氏曾经上马无公害蔬菜项目,欲开辟蔬菜产业化的新领地。当时,温氏采用了“公司+农户+客户”的 “温氏模式”,公司向农户提供优质种子、肥料、农药及相关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技术,规范管理流程,并以保价回收的方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并且从田头到上市严格实行质量安全过程监控,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用药标准使用农药,对病虫害防治的用药,先由基地技术员书面申请,送公司生产技术部研究可行性,再送华农专业组审核、经理审批,然后交采购部采购,杜绝任何不规范用药。因为温氏集团拥有大型家禽养殖的优势,为蔬菜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有机肥原料。其有机肥培育出的蔬菜,微量元素均衡全面,口感风味佳,这些都是用普通化肥培育出的蔬菜无法比拟的。当时温氏的蔬菜基地在新兴地区已达4千亩,日产4万斤蔬菜。但遗憾的是,这个项目仅仅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产值低,效益不好,没有一套很熟悉的盈利模式。”昨日,温氏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蔬菜项目当初在立项时,就是个探索性的项目,当发现不赚钱时,集团马上就砍掉了,“拉一车菜出去,也就值三四千元,当时有机菜还没有市场,我们卖得比普通菜甚至还便宜。”
有业内人士认为,温氏当年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企业介入农业生产绝对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农超对接”有助控制食品质量
另外记者获悉,在农产品流通渠道方面,农业与超市的结合,有利于监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控制农产品质量。
国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前一段时间表示,商务部将会同财政部联合投入6.4亿元,支持全国8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力争在3~5年内初步建成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而在广州,农超对接的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第一家平价超市今年已经开业,未来将有更多的平价超市为市场提供服务。
据悉,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对于这种模式,陈日远教授认为,农超对接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可以较好地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因为对于超市而言,在他们那里出售的所有产品都代表着超市的形象与品牌,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出售的东西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食品质量问题,所以超市会更深地介入农民的种植过程,并确保所有的农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而对于农民来说,由于农超对接模式可以方便地追溯到农产品的来源,所以农民也不敢随意使用农药或者植物生长调节剂。随着农超对接这模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对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据记者了解,目前广州多家超市都开展了农超对接工作,当中以家乐福超市进展最大,今年该超市直接采购蔬菜的比例达到50%,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与质量。
相关报道
催熟芒果可用苹果不用乙烯利——
天然方法也可代替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性尚无定论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秉持一种谨慎使用的态度呢?日前,一些蔬果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要达到同样的效果,不一定非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据悉,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五大类之一的乙烯利,目前广泛运用于香蕉、芒果等催熟中。主营进口水果的百森水果总经理丁谋告诉记者:“我们的水果都没有用乙烯利来催熟。只要将想催熟的水果放在密闭的空间,然后在水果中放几个苹果,同样可以达到催熟的效果。”据介绍,用苹果催熟需要大概三日,而如果用乙烯利来催熟往往一日内就可以搞定。“很多商家喜欢用乙烯利催熟水果,是因为这让销售更有保障,因为可以根据销售情况,及时催熟水果。”
那么,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和自然成熟的水果相比,是否存在外观、口感、营养上的区别呢?以同样品种的香蕉为例,丁谋告诉记者,如果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表皮虽然和自然成熟的香蕉颜色是一样的,但是前者的皮依然会很厚,没有那种香甜的香蕉味。“而对于释迦,消费者往往喜欢挑那些外皮还是漂亮的绿色的,但是已经熟了的,内里比较软的,实际上如果是正常成熟的释迦,它会软得比较均匀,而且还会有些黑点。”
专家视点
反季节蔬果不一定用了调节剂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常绍东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瓜爆炸不一定是膨大剂导致,今年的自然界气候非常反常,许多地方都遇到干旱,在干旱的天气,西瓜遇到一点点雨水都会爆、烂。不光是西瓜,其他瓜类、番茄都会遇到这种问题。但普通民众并不懂这些,所以现在恐慌一片。常绍东表示,前些天,他在广西看到,西瓜2~3毛一斤都卖不出去。
对于反季节蔬果,常绍东表示,它们并不是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用了大量添加剂才能长出来。例如广州的冬天种不了苦瓜,但在海南就能种,这就不是反季节蔬菜。例如去年蔬菜研究所被指定为亚运会供应小番茄,从10月份开始供应,但是在广州想10月份有番茄收是很难的,番茄一般每年春季4月份收获,到8、9月份又可以播种,播种到收获起码3个月。如果10月份要收获,那么7月初就必须播种。广州的7月温度很高,番茄很难坐果,于是蔬菜研究所就采用温室种植,用电脑控制温度湿度,得以让小番茄在亚运期间可以正常供应。
“当然,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肯定吃当地时令的蔬果最好。如果很冷的冬天还吃苦瓜,也有违养生的规律。如果要在广州的冬天种夏天的蔬果,必然是要用温室搭棚,加温,当然成本也会高。”常绍东说。
另外对于颜色外形非常漂亮的蔬果,常绍东表示,不能认为越漂亮就越有问题,现在的蔬果种类越来越多,都是通过科学的育种、人工培育得来的,是安全的。常绍东认为,市民应该要提高科学素养,不要一出现问题就盲目紧张。
对于日常的消费,常绍东指出,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蔬菜,例如生菜、莴笋等,不太容易生虫,所以农药会用得少些,而时令的蔬菜,用药也会比较少,例如菜心,在每年秋冬季的11月份到第二年的3、4月份,生长最旺盛也最好吃,这段时间温差大,病虫少,用药也少。像一些番薯叶,瓜类等,用药也少。对于清洗方式,常绍东表示,瓜果类最好削皮,如果是一些叶面比较光滑的蔬菜,就用水清洗即可,其它类型的蔬菜,用清水泡、洗之外,可以用开水再烫一下。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