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胡茂元的组合拳

2011年06月23日 12:49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文 特约记者 李永钧

  胡茂元的组合拳打出后,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上汽集团已将自身定位为国际化汽车集团,但要走国际化道路则面临多重压力。”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如是说。

  最近,上海最大的国企——上汽集团已分明感受到了压力。有报道称,上海市市长韩正提出,上汽集团要成为世界知名汽车公司,这是上海市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上汽集团的国际化定位。事实上,上汽集团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寻求成长为一个跨国企业。2004年,上汽集团成为国内第一次完成跨国并购的汽车公司,完成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但最终因“水土不服”而走麦城。

  对此,胡茂元坦言:“上汽集团对双龙汽车运营没有成功,这并没有挡住我们走出去的决心。”在上汽集团国际化大幕拉开前,胡茂元三箭齐发、打出了他“蓄谋”已久的“组合拳”。

  整体上市

  5月27日,上海汽车(600104.SH)重组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以16.53元的发行价格,向母公司上汽集团以及所属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17.61亿股的决议,收购它们独立零部件业务、服务贸易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相关公司股权及其他资产,标的资产评估价值为291.0933亿元。

  上汽集团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上市由此迈出了最后一步。这也预示着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改革的大幕将由这家当地最大国企拉开。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方案早在2004年4月的上海汽车股东大会上就被提出。彼时,胡茂元提及三种方案: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继而谋求整体上市;二是集团直接在海外上市;三是利用现有A股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并表示,整体上市将在两年内实现。

  两年后,2006年12月,上汽集团实施重组,通过向上海汽车发行股份,将上海汽车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同时,将部分独立供应零部件业务剥离出上海汽车。不过,由于并购双龙,收购南汽,上汽集团的重组事宜被顺延。至2008年,上汽集团独立供应零部件业务通过借壳实现上市,并更名为华域汽车(6000741.SH),自此基本完成了上汽集团上市业务布局与核心资产证券化。

  截至2008年华域汽车成立,离原先承诺的两年内整体上市已延宕至四年。此后,盘活亏损业务和整合南京汽车又耗去两年多时间,前后历时六年多。

  上汽集团旗下未上市公司中,很多处在亏损的状态。“包括幸福摩托、圣德曼、东华汽车在内很多企业效益都不佳。”上海汽车内部人士称,正是由于亏损,重组事宜一直没有推进。

  今年2月14日,随着上海汽车、华域汽车因筹划重大事项双双停牌,遂引发市场对上汽集团整体上市进一步猜想。此次停牌的原因为,“大股东上汽集团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方案,以实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万事俱备,上汽集团整体上市终于进入倒计时。

  5月12日,上汽集团整体上市最终方案出炉。5月27日,该方案终于在上海汽车临时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本次重组方案获得了市场多数投资者的认同。业内人士认为本次重组有四大看点。第一,收购上汽集团持有的华域汽车60.10%的股份,有助于加强整车与零部件协同效应,实现整车与零部件的开发同步化,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第二,所注入的服务贸易资产将成为上海汽车未来几年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按照欧美市场经验,当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汽车服务贸易将进入高回报期。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5亿辆,汽车服务贸易将步入高增长时期。第三,通过本次重组,上海汽车还将加快构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第四,通过集团资产注入,上海汽车将实现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速的业绩增长。

  前述人士认为,经测算,注入资产不会摊薄公司每股收益,重组前1.48元/股,重组后是1.486元/股。如果仅看短期,可能会觉得本次上汽集团注入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但如果将目光再向后看3?5年,则会发现情况大不相同,上海汽车此时将该部分资产纳入囊中,无疑是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享受到了该部分资产最为快速的成长阶段。

  而胡茂元则想的更深远:“把研发和零部件都装入上海汽车有两个好处,一是研发、整车、零部件以及销售协同效应加快,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可以使成本降下来;二是保持上海汽车利润增长,未来汽车产业链利润分配将是一个‘微笑曲线’,利润将从整车销售向零部件以及研发售后转移。”

  股权激励

  在上汽集团整体上市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的同时,上海汽车激励方案正在制定,将在年内推出。

  5月27日下午,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元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上海汽车将在年内推出股权激励方案,除管理层之外,一线员工也在激励范围之内,从今年开始,激励将与当年的业绩增长直接挂钩。”胡还表示,在今年低速增长时期,采取灵活的奖励机制,将有利于企业上下同步,发挥最大潜能,跑赢市场。

  “激励机制主要采取奖金激励制度,旗下整车企业,将参照国外成熟企业的做法。”他举例德国大众是将超过业绩的10%作为奖励。此外,“在非整车企业,超出计划目标相对较难,上海汽车会考虑大致按照超出计划目标外的30%作为奖励。”胡茂元如是说。

  另据一位接近上海汽车的人士透露,上海汽车目前有一个试点单位制定的标准是超过目标后就提取利润的30%作为奖励。去年,该单位原来制定的利润目标是1.6亿元左右,达到后,奖金达到1000多万元,员工积极性为此倍增。汽车行业产销量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整体增长均为个位数,个别细分市场出现负增长,远低于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各企业更需要激励机制来调动积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赢大势。

  据了解,上海汽车从整体上市筹划时就已同步成立了激励机制工作组,研究和论证激励方案。“重要的还是企业能不能拿出一个让政府出资人、让市场以及管理层都满意的方案出来。”上海市国资委相关人士表示。而现在,上汽集团整体上市步骤已行将结束,管理层势必已对相关方案开始讨论。

  据悉,上海汽车的此番股权激励也是上海市国资企业大方案中的一个,上海市政府也一直积极推动该方案的出台。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近日明确表示,从时间点来看,今年作为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后的一个低速成长期的拐点之年,这时候更需要激励动力,今年会是股权激励非常好的推出时点。杨国雄明确指出:“上海市国资委希望通过激励机制上的改变,让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今后所有整体上市的公司,不仅仅是上海汽车,都要推出激励方案。”

  “上海汽车所在的汽车行业总体市场化程度高,竞争较为充分,公司主营业务清晰突出,资产良好,目前又将完成整体上市,已经具备了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相关条件。上海市国资委将鼓励并支持企业将考核与激励同公司的业绩更紧密地挂钩,建立健全更为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一位上海国资委人士如是表示。

  此外,从权威人士获悉, 本次国企的改革不仅要在体制上突破,更要从企业内在动力机制入手,让上海的国有企业在今后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竞争之时,迸发出更大的活力。这意味着一直进展并不算快的上海国资企业股权激励或将提速。

  按照上海市国资改革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要实现90%以上的产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建立符合《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标准的股东导向机制、规范运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目标。上海汽车的此番股权激励将再次成为上海国资改革先行先试的“模板”,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目前,具体激励方案已经出炉,并已得到合资公司外方管理层的认可,但尚未实施。”胡茂元表示。

  在此一周前,上海汽车两位高管几乎同时离职,孙晓东从上海汽车质量与运行部跳槽至PSA,而黄华琼则从上汽乘用车海外事业部离去,就任北汽福田副总裁兼品牌总监。“孙晓东、黄华琼的离开,都是其个人职业选择,我们不便也不予置评。”上汽集团公关部当时对此事表明了态度。一周后,即有消息传出,上汽方面有望在年内推出股权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管理层积极性。

  “可能是吃一堑,长一智吧,今后上汽此类事情将会越来越少了。”某业内资深人士不无欣慰地说。

  出口提速

  “从全球汽车发展现状看,一般汽车集团销量超过300万辆时,就已成长为成型的跨国公司。上汽集团的汽车出口太少。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像我们这样销量超过300万辆,出口量却如此之少。”胡茂元坦言。

  “2015年我们的产销目标是600万辆。其中,80万辆在海外生产,520万辆在国内生产。”胡茂元表示。保持利润链的延长与增长是上汽集团获得股东支持的重要策略,但出口业务成为上汽集团能否顺利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知名汽车公司的重要指标。

  5月下旬,上汽集团遍布英国的38位经销店投资人在英国伯明翰市中心拿到了新款MG6展车,MG原是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的著名品牌,2005年,英国罗孚汽车出售时分别将生产线和MG品牌出售给了上海汽车和南京汽车。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6月中旬MG6会在英国销售。

  “MG6是上汽集团集成全球优势资源打造的一款中级轿车,由上汽英国造型团队设计、英国技术中心开发,并由上海汽车临港工厂和英国伯明翰工厂合作完成制造,最终在英国上市销售。”陈志鑫如是说。

  不管国外的汽车人如何评说中国制造和中国的汽车,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以往都是外国品牌进入中国,而这一次是中国公司所拥有的品牌汽车MG6进入发达国家。

  2005年,上海汽车的这款汽车在浦东金桥一栋大楼起步。6年间,这款汽车从B级、A级、A0级等开始已经布满了整个产品线。这款汽车的销量从1万辆起步,到2009年为9万辆,2010年这个数字增至16万辆,2011年上汽乘用车的销售目标是超过20万辆。

  其实上海汽车和南京汽车合作后,上海汽车方面就有在英国推出小批量车型的计划。其目的就是通过运作产品,进一步了解国外市场操作流程,并培养专门针对海外经营的团队。“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起始定位就是中高端,用户对它的衡量标准也更加严苛。”陈志鑫自称。目前,上海汽车的研发团队已经超过2000位工程师,其中包括收购英国罗孚时保留的300名工程师。

  当然,胡茂元和陈志鑫都清楚,MG重回英国不仅是鲜花和掌声,肯定也会引发各种质疑。这是因为,英国汽车市场给予MG6的外部环境确实不够乐观。数据显示,2011年4月,英国乘用车新车注册量连续第10个月负增长,并出现7.4%的同比下降,总销量仅为13.77万辆。而去年全年,英国乘用车市场则保持了1.8%的微弱增长,乘用车注册量为203.08万辆。对于MG英国之行的遭遇,陈志鑫似乎早已心中有数,他曾明确表示:“MG6在英国上市,起步难免艰难;MG6只是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在海外经营、在欧洲试水的桥头堡。”

  胡茂元更是认为:“上汽集团要走全球化的道路,打通英国市场是必经之路,既然已经把罗孚基地收到旗下,就不应该浪费这一机会。”

  业内人士则认为,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成功,要有足够强势的品牌、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正确的营销渠道。而在英国的第一步能否成功,上海汽车最大的筹码就是MG品牌的号召力。长期以来,MG创造了跑车产品领先全球科技,有着其他车辆望尘莫及的时速。直至今日,世界最快车速始终都是由MG的汽车产品创造的;MG车友会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车友会组织,拥有着最多也最狂热的车迷。MG品牌的回归或可引发他们的激情。

  对于胡茂元以及他的上汽集团来说,他们所谓的自主品牌走出去已不再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的实干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