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4日 07:53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习风
保障房本身的盈利测算只有3%,根本不能作为企业债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唯一可做的是提高票面利率,拆东墙补西墙。可保障房建设是一堵太高太大的墙,你有多少东墙可拆?
据5月底的统计,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实际开工率为34%,其中,70%城市的开工率不足30%。原因是什么?缺钱。
正是看到这一原因,发改委近日制定下发了《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
找老百姓借钱建老百姓住的保障房,这话听起来有些合理,但实际上是顾此失彼。老百姓的钱也是资本,也是要投资的,你把它借来建非市场化的保障房,那利从何来?且不说老百姓未必踊跃申购,就是申购了,几年之后你兑现不了本钱和利息,怎么办?
事实上,发行企业债也是无奈之举。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共需投入资金约1.3万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筹资5000亿元外尚有8000亿元空缺。找商业银行贷款吧,这看不到胡萝卜的马车谁愿意拉?做IPO吧,更没个说道,反倒给人非市场化的口舌;发行地方债也不能多,如果债券规模突破地方财政收入能够负担的上限,那信用损失的可不只是地方政府。惟一可做的只能是发行企业债了。
企业债,在中国,说白了就是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向社会借钱。既然是借钱,债权人和债务人都需要对企业(债务人)进行评级和评级展望,对项目的后续盈利进行分析。可问题恰恰在于,保障房本身的盈利测算只有3%,不能作为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
3%,在一个CPI动辄超5.4%还在往上走的背景下,这点赢利怎么吸引老百姓购买企业债?可行的只能是提高票面利率,拆东墙补西墙。虽然七个茶壶六个盖被认为是正常的商业现象,但是在国家明确要求“募集资金应优先用于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指令下,你总不能将以保障房之名借来的钱用于商业项目吧!况且,保障房也不是一个一次性干完的小项目,它是一个持续数年惠及全国百姓的大工程,没有源源不断盈利做支撑,那债务如何偿还?
在中国,国企的还债能力是有一定保障的,这也是发改委出此对策的前提所在,但这并不是说购买企业债没有风险。一旦企业出现债务危机逃废债,那保障房建设的美好初衷将变成一个巨大的魔咒。6月初,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10川高速MTN1”“10川高速MTN2”两单中期票据的发债主体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处以警告和注销其剩余发债额度的处罚,但该公司转移核心资产的举动就引起民愤。
目前,地方投融资平台银行贷款占资金来源80%以上,还贷压力巨大。正因为如此,银监会从2007年10月开始不再允许银行承担企业债、信托计划、保险理财等高信用级别的金融投资品的担保责任。银行不给你兜底,企业债,只能由地方财政负连带责任了。
有人说,发行企业债使困扰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问题开始破解。怕就怕顾此失彼,按下了保障房建设的葫芦又起来了还本付息的瓢。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