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来之不易的大丰收

2011年06月24日 09:33 来源:经济日报

  六月原野,麦浪翻滚,千里流金。熟了!华北平原小麦熟了!

  “单产增,总产增,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丰收!”6月17日下午,在藁城市刘家庄田间,深入麦收现场的河北省副省长沈小平,手捧新麦,高兴地说。

  去冬今春,华北旱灾严重,小麦首当其冲,产量不降反升,这一成绩是如何取得的?记者开始了采访。

  喜人的收成

  “俺种了几十年的小麦,从没见这么好的收成!”刘家庄村民王秀坤,眼瞅大堆的新麦粒,笑得合不拢嘴。她家7亩田,机收机打,专家现场过秤,测水去杂,最终结果显示:总产4913.3公斤,亩均701.9公斤。

  王秀坤怎能不高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告诉记者,河北小麦亩产历史最高纪录是683.6公斤。2009年最高纪录是栾城一块试验田创下的,也才667.8公斤。

  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不只王秀坤一家。在栾城县北屯村,100亩小麦,现场实打实测,也取得了亩产过700公斤的好收成。

  赵县南柏舍镇徐家寨村村民李素敏,看着沉甸甸的麦穗,喜不自胜。自2005年起,他承包村集体180亩地。以前小麦亩产550公斤,去年提高到625公斤,今年自家的小麦虽然还没开镰,但看长势,单产创纪录应不成问题。李素敏包地不算多,因此没自购农机,农忙都是请机手。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亩地,打秸秆、旋地,80元;底肥,100元;种子,45元;播种,10元;人工,15元;浇冻水,20元;浇春水,120元;尿素,55元;农药,35元;收割,45元,总计成本525元。假设亩产小麦650公斤,每公斤售价2元,收入就有775元。180亩地,不算秋玉米,仅春小麦一项,毛收入就达14万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广才研究员,从专业的角度,剖析了丰收的原因:

  一是播时底墒好。去年秋末,降雨较多,底墒充足。

  二是抗旱抓得实。面对冬春干旱、春季持续低温,及时采取各项措施,为小麦后期生长,打下较好基础。

  三是病虫普遍少。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往年常发,今年大旱,病害较轻,茎秆、叶片干净清秀,绿叶面积大,有利于光合作用。

  四是用了好种子。今年河北90%以上的小麦,用的是优质抗旱品种。

  “全省小麦播种3664万亩,比上年增加40.2万亩。从小麦产量形成的三要素分析,亩均38.6万穗,比上年增加2.6万个;穗粒29.8个,千粒重37克,均与上年持平。在面积增加的基础上,呈现出单产增、总产增的好形势,实现连续八年增产是必然的。”河北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对记者说。

  小麦丰收,欢喜的不只是农户。河北省有近8万台联合收割机、15万台玉米免耕播种机,此外还有110万台拖拉机、割晒机、脱粒机。在藁城,记者遇上机手孙红全,驾驶着崭新的收割机,在田间驰骋。他告诉记者,买机子花了8万元。单自己一个村,就买了十四五台收割机。替人收麦,每亩50元,每天能收100亩。前些天,他去河南收麦,刚回来又忙上了。河南比河北纬度低,麦收时间要早一些,因此,每年都有不少河北机手,像孙红全那样,当起“麦客”,收完河南再收河北,两头挣钱。据保定市望都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仅望都一个县,今年就有300多位机手,“远征”河南。两省一些农民甚至做起“经纪人”,为机手提供信息。在赵县韩村田间,记者遇上老机手周月发,干了14年,开的是以前2.2万元买的旧机子。他说自己机子旧,因担心坏在路上,从不出远门,只在本地干。无论周月发,还是孙红全,都不肯说自己究竟赚了多少钱,但从他们意气风发的谈吐,记者感到,他们过得不差。

  有力的举措

  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抗旱促春管、保丰收工作,强化旱情监测预报,加强水源建设和调度,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做好抗旱和春耕物资保障工作,确保旱区人畜饮水安全,加大抗旱资金支持力度。

  1月14日,农业部召开2011年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分析形势,部署防灾减灾。1月19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专家座谈会,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旱区,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制定预案。1月底,农业部再次召开专题分析调度会,组织专家“会诊”。1月30日,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2月11日,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抗旱技术指导和全年全程科技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技术方案细化到县,技术明白纸细化到乡,技术人员进村入户”。

  针对河北2032万亩麦田失墒严重的旱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8次召开电视电话会、现场会和调度会,3次下发紧急通知,采取六项措施,全力抗旱:一,省、市、县三级筹措专项资金,在国家对小麦抗旱浇水补助的基础上,每亩再给10元累加补助。二,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把抗旱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块。三,向小麦主产区每个设区市,派一支省抗旱保春管督导组。四,编制简明科学、规范易懂的抗旱技术指南。五,组织一批农业专家,深入种麦大县,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帮扶。六,组织干部深入田间,提供组织发动、政策落实、技术指导、水源协调、机泵检修、物资筹备、电力保障等各项服务。进入6月,全省又投入近8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10万台拖拉机、割晒机、脱粒机,确保颗粒归仓、适时播种。

  国家一系列粮食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家7亩地,共补贴1076.6元。政策真好!”王秀坤说。

  从上到下,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到位,抓住了要害,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使河北夏粮成功战胜旱灾,夺得丰收。

  神奇的种子

  “你看,小麦根系能扎两三米深。”在栾城县柳林屯一块麦田里,石家庄市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杜彩君掀开一堆玉米秸,露出一个小坑。小坑垂直下切3米,壁上安有玻璃。透过玻璃,可看到密密麻麻的根须。这里是农业部小麦万亩方高产示范片,总面积15224亩,种植石麦18、石麦15、石麦17、石新828等优质抗旱品种。据河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段玲玲介绍,这样的示范片,全省有38个。如果算上河北省自己增建的,万亩方高产示范片则超过50个。

  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告诉记者,河北省开展科技丰产工程,品种改良力度最大,效果最显著,全省麦田良种覆盖率已近100%。目前,河北已选育小麦优良品种20多个,许多成为国家科技丰产工程的推荐品种。“过去,选育主要考虑高产。现在,不仅要高产,还要优质、节水。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45%,水资源仅占全国9.7%。河北省缺水犹为严重,人均水资源仅为311立方米,亩均水资源208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和九分之一。而小麦耗水量,占河北农业总耗水量的70%。河北因此多年刻苦攻关,选育了一系列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比如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石麦18号’,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旱地800斤’。‘石麦15号’抗旱能力达国家一级水平,一通过国家审定就入选国家良种补贴工程。这一系列节水品种的种植,使全省有2000多万亩小麦在冬前和春季少浇一水,节水21.5亿立方米,仅浇水成本就节省8.6亿元。”

  “地表以下两三米内,渗透着雨水。抗旱小麦根系远比普通小麦发达,可以深深扎入土中,汲取水分。土壤被小麦‘榨干’后,自身吸水能力大增,可有效减少降雨的流失、蒸发。去冬今春的大旱,倒逼小麦根系生长,从而降低植株,形成矮秆大穗,为丰产增收打下了基础。”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院长郭进考说。

  就在采访期间,记者又听到一个好消息:河北省最近又有两个小麦矮秆新种质问世!据石家庄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李文英透露,河北省科技厅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近日对小麦矮秆新种质“石矮1号”、“石矮2号”进行审定。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河、刘旭等评委认为,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矮秆抗倒是重要目标性状之一。小麦矮秆新种质,是培育超高产品种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石矮1号”和“石矮2号”矮秆性状突出,遗传背景良好,茎秆坚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比较全面地克服了以往矮秆种质存在的主要缺点,非常难得。

  秆矮根深,叶少穗大,冀中麦田,莫不如此。

  科学的种植

  郭进考告诉记者,河北小麦大丰收,还得益于三项技术:测土施肥、免耕播种、“两晚”播种。

  什么是测土施肥?且听赵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刘素杰道来:麦田就像人体,人体需要营养,土地需要肥料。营养多,不等于健康。营养过剩,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在体内堆积,使身体发胖。身体发胖,又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影响健康。种庄稼也是这个道理。土地中的氮、磷、钾等重要营养元素,必须匹配均衡,才能高产。土地缺磷,就不能补钾。盲目补钾,不仅浪费肥料,而且损害土质。滥用化肥,过剩营养就会下渗,污染地下水。而传统的地面抛洒追肥,相当一部分化肥被蒸发,污染大气环境。因此,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不仅是节本增收的好方法,而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好手段。在赵县,100%的地块实现测土施肥。

  馆陶县东徐村村民徐成,种了8亩小麦,对县农业技术人员满心感激。他说:“以前种小麦,收成一直不好。每年没少施尿素,可粮食就是打不多。后来县里农业专家来我家,现场诊断,我才知道地里缺氮。我立即追施了氮肥,增加花费不到15元,增收小麦2300斤。这件事让我明白:科学种田太重要了。希望专家能经常上门指导!”

  河北省土肥站副站长贾文竹告诉记者,河北各个县,都严格按“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环节,开展测土施肥综合服务。今年全省80%以上的麦田,都是测土施肥,面积超过3000万亩。通过测土施肥,亩均节本增效50元,总效益达15亿元。

  “没想到免耕播种的小麦,亩产竟能超过1000斤。省时省力还增产,科技的威力真大!”藁城系井村村支书郑根顺,手捧新麦,对科学种田由衷信服。

  什么是免耕播种呢?种粮大户李素敏解释道,免耕播种在书本上叫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以前种庄稼,前茬收割后,要翻耕、晾晒、培细、耙平、打垄,然后才能播种。如今省去翻耕、晾晒、培细、耙平、打垄等工序,通过免耕播种机,将碎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一次完成。李素敏掰起手指,算了算:以前,秸秆粉碎、旋耕、人工施肥、播种小麦,一亩地要140元;现在,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每亩仅花110元,节省农机作业费30元。粉碎后的秸秆盖住地表,既防止水分蒸发,又增强了耕地的吸水、保水能力,使小麦至少可少浇一次水,每亩节水50立方米。免耕播种,秸秆还田,土地肥力增加,亩均增产小麦25公斤。粗略一算,和传统耕作方法比,一亩地增收约100元。

  河北农机局局长张连才说:“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型种植技术,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河北省正全力推广。”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河北省农机总动力已达1.01亿千瓦,平原区免耕播种面积超过80%,每季庄稼亩均节水50立方米。按3000万亩计算,总节水量15亿立方米,同时还可缩短耕作周期10天左右,这等于每季延长作物生长时间10天,为农民争抢农时提供了有力保障。

  测土施肥、免耕播种大力普及的同时,“两晚”播种技术也迅速推广。据段玲玲介绍,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华北平原冬小麦存在早期性生长过旺问题。前期生长过快,冬春季极易因冻害死苗。针对这一现象,河北省农业部门组织全国知名小麦专家,座谈论证,提出推广“两晚”播种的技术设想。所谓“两晚”播种,就是夏玉米适期晚收,冬小麦适期晚播,经过严格试验,成效显著,于是大面积推广。有关部门组织上千名专家,到各地巡回讲解,先后宣讲500多场,发放技术讲座光盘300张、技术培训资料1000本,张贴宣传画10000张,使“两晚”技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两晚”技术不仅使上年秋季玉米充分成长成熟,而且使今年全省小麦十分有效地防止了霜冻,实现了冬前和春季少浇一水,共节水21.5亿吨,为抗旱保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细的用水

  “大旱夺丰收,与节水农业,不无关系。”河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拥军说。

  近年来,河北省以管灌、微灌、喷灌、渠系防渗为重点,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投入资金10多亿元,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多万亩。目前,节水灌溉面积已近4000万亩,部分粮食主产区实现了农田灌溉管网化。

  在赵县原种场蒋控村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实收实测现场,记者见麦田被分成许多垄。每垄都立了一块牌子,写明小麦品种、种植方法。记者看到,三垄小麦,三种种植方法,分别是常规种植、喷灌种植、微灌水肥一体化种植。这是国家半干旱工程农业技术中心、石家庄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合作进行的小麦种植方式改进实验。从长势看,三垄小麦,一垄优于一垄。尤其是微灌水肥一体化种植,不仅麦穗明显多,而且穗大及粒满均优于另两垄。收割机隆隆驶过,三垄依次收割完毕。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财,公布实测数据: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每亩增产99.3公斤,比常规种植高出17.2%。

  国家半干旱工程农业技术中心主任翟学军告诉记者,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增产效果显著,而且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每亩直接投资仅为300元,设备能用3年,可为农民纯增收三至五成,非常值得大面积推广。

  这一技术在河北已开始普及,比如在旱情最严重的2月份,武邑县新庄村麦田土壤含水率却达16.5%。“如此墒情,足以越冬。”专家实地考察后,下了这样的结论。记者踏访新庄村麦田,发现每隔10多米,就有一水阀,水从地下管道流进麦田。由于避免了大水漫灌,每亩节水50立方米。

  “安上沟灌膜后,浇一次水,原来要40立方米,现在只要10多立方米,一年下来,光水钱就省了340元。”在藁城市贯庄村,村民薛高军告诉记者。

  农艺节水,是河北农业一大亮点。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说:“全省小麦全生育期内,如果少浇两水,可节水35亿立方米,相当于1140万人的年均用水量。”因此,河北省不遗余力,集合现有农艺、生物、工程三大节水技术,形成了小麦节水稳产三大模式、八大技术。三大模式即:“前促、中控、后保”,主要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推广;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主要在黑龙港地区推广;零农耗、短农耗接茬和肥水调控促早发早熟等节水技术模式,主要在冀东平原区推广。八大技术即:选用节水品种、免耕栽培、小畦灌溉、“两晚”种植、窄行密植、秸秆还田、不浇返青水、推迟春一水。2010年,三大模式、八大技术已推广应用3000多万亩。

  初步统计,通过推广节水集成技术,河北省每年可少采地下水26亿立方米,节电2.5亿千瓦时,增加粮食产量20多亿公斤,累计减渠增田120多万亩。

  虽然河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七分之一,但由于节水灌溉做得好,人均粮食产量却达425公斤,比全国人均高2.5公斤。今日河北,农业节水细致入微。管灌,喷灌,微滴灌,渠系防渗,多管齐下;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管理节水,有声有色。单纯的工程节水正向综合节水、科学高效用水转变。

  记者在华北夏收一线采访,眼见麦浪,耳听机鸣,鼻闻麦香,为欢声而感染,为丰收而振奋。

  上图 河北省副省长沈小平(中)在麦收现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