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8日 00:4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韩浩月
没有什么比“真实”更能让大家感兴趣了。真实让以往被遮蔽、被遗忘的事物和人,呈现出原本的样子,真实也让几乎已经固定模式的思维,得到一次冲刷。但别忘了,现代人在“求真欲”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娱乐满足。说白了就是,你得用好看的形式把真实的状况告诉我们。这就对创作者提出了挑战。这段时间,《建党伟业》就遭遇到了这种挑战,和以往作品相比,它更加注重史实,但娱乐化程度也最高,108名演员构成的明星阵容,以及片中一些夸张的表现技巧,让一些观众觉得,娱乐性盖过了它的核心价值观。
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因塑造了“江姐”、“双枪老太婆”、“华子良”、“小萝卜头”人物形象而知名,此后多次重印,至今仍是文学作品中一部重量级的“红色经典”。但人们想知道,“红岩”离历史真实有多远?
前后三次从重庆带回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的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举了一个例子或是最好的说明,“小说《红岩》中有个叛徒甫志高,是革命阵营里最令人痛恨的人物。甫志高原型蒲华辅在狱中叛变后,经受着良心的拷问和内心的挣扎,最后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走上刑场的,他比江姐的原型江竹筠还早十几天时间被敌人杀害了。”
真相总是令人震撼。而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令人震撼。当两种“震撼”迎面相撞时,作为读者如何去理解和看待,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不困难,其实两种“震撼”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你是看重文学作品带来的震撼,还是看重真实历史带来的震撼,文学与现实的交叉,能帮助读者打通时间阻隔,看到过去消失的人,重新“活”过来,告诉我们一段真实的故事。
在此之前,一部名为《烈火红岩》的电视剧,于5月份在重庆卫视等电视台播出,据报道,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并没有读过《红岩》原著,创作时也参考了很多历史资料,这部戏播出后,一些观众认为戏里的“江姐”小鸟依人、温柔多情,甚至成了林黛玉式的“爱哭鬼”,对此编剧陈凯的回应是,“我们参考了很多历史资料,真实的江姐就是一个柔弱女子,她想念丈夫和儿子的时候,遭受酷刑以后,都会跟战友抱头痛哭。”
这就是当下所有经典再创作作品所面临的境况,在真实与娱乐中间走钢丝,偏向真实,娱乐性难免要差一些,偏向娱乐,真实性难免要打折扣。但不得不说,这样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方式。要娱乐,不要“愚乐”,要真实,不要“被加工的真实”,要人性化地塑造人物,而非制造“高大全”偶像,这是经典重述的唯一出路。
作者系专栏作家、文化评论人
http://blog.sina.com.cn/hanhaoyue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