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8日 21:35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詹国枢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其中,今年新建1000万套,明年新建1000万套,其余在三年内完成。”保障房目标提出以后,民众欢欣鼓舞,深感“以人为本”理念,终于在住房这个国计民生的基本领域得以体现。
然而,房地产界一些人士却不以为然。一向以“敢放大炮”著称的京城房地产大佬任志强,更是公开在博客中表示,3600万套保障房指标定得太高,太离谱了,根本不可能完成。他甚至将此一指标讥讽为“中国的又一次大跃进”。
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位“放炮者”是如何分析的吧。
任志强认为,3600万套保障房目标之所以完成不了,是因为有三大条件所制约。
一是土地。
在中国,土地虽然是政府垄断资源,几乎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但是,如今的土地,可不是随便拿几个钱就可以从农民手里征用过来的。商品房供地,政府可以用价高者得的方式拍卖,进而用土地出让的高价来弥补支出。但是,保障房土地却不可能用这一方式收回成本。政府不得不压低征地补偿标准、降低开发投入、减少财政支出。但这样做,征地就难了,土地开发的能力就减弱了,土地提供的能力就捉襟见肘了。倘若用现有商品房用地去冲抵呢,有哪个地方政府愿意干呢?即使愿意干,谁又有能力去这么干呢?正因此,时至今日,各地保障房的土地指标,仍然未能落实。
二是资金。
资金从哪里来?据住建部计算,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安支出约1.3万亿元,其中约8000亿元由社会筹集,即用卖房的方式收回投资。其余5000亿元,除中央下拨约1000亿元外,都要地方政府支出。当土地无法用市场方式获取高价时,这4000亿元要从地方政府财政牙缝中挤出来,就十分困难了。何况,地方政府的实际支出,并非只有建安成本,还有土地开发、征地拆迁、市政交通配套、教育医疗配套等成本,细算个账,大约又要翻出一倍支出。这么大一笔钱从哪里来?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三是能力。
即使政府有了土地,有了资金,还得看看各城市有没有这个建设能力。即以今年新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看,按平均75平方米一套计算,则今年约有7.5亿平方米的竣工建筑总量,这在过去十多年是从未有过的。2009年,我国全部住宅竣工量仅为700万套。2010年虽有所增加,也只有710万套。而今年单是保障房建设就要新增1000万套!即使商品房建设全都停下来(实际上不可能),也难以完成。
任志强搞过多年房地产,他说的以上三条,确实有些道理。土地、资金、能力,是否已经成了制约各地保障房建设的短板呢?笔者未作调查,不好乱下结论。前些天,曾见一公开报道,上海公布信息,截至5月底,保障房只完成25%开工计划。江苏省的数据称,截至5月下旬,45万套保障房任务总体开工率约为30%。浙江省则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3.2%。全国其他省市,情况大体如是。
有鉴于此,住建部日前只好表态,将原定1000万套保障房必须10月底前全部开工的期限,延迟至11月末。
即便如此,即便今年11月末,全国各地都按时开工,到了年底,1000万套的任务也是难以完成的。
在中国房地产界,任志强是个说话直率、敢于“放炮”的人物,多年前他曾说,“开发商是为有钱人盖房而不是为穷人盖房的。”又说,“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话虽然不太中听,理却是说得对的。这位大佬关于3600万套保障房的这番议论,听起来确实有些刺耳,尤其“大跃进”云云。但是,政府部门多听听这样的声音,冷静作些分析研究,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詹国枢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