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1日 02:2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彭斐 发自北京
6月23日,10年来最大一场暴雨降临京城,使得城区积水严重。截至6月23日18时,首都机场共延误航班达66架,取消航班95架,22处道路中断,3条地铁线路运营受阻。
北京市地下排水管网现状引发各方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说,那些地下“建筑”最早的有700岁寿命,管线的复杂程度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代价惨痛
6月25日10时30分,北京西五环晋元桥东,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交界处的污水坑西侧,一辆车头挂着挽纱的白色面包车,载着被搜寻出来的马建(化名)的尸体离开现场。
附近村民介绍,该污水坑原是洗砂坑,占地数百亩,暴雨后污水坑深的地方将近2米。
6月23日下午5时左右,在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办事处东50米处,吕氏建筑装饰公司的一辆黑色帕萨特由西向东途经苹果园南路时,在雨中熄火。四名公司职工在推车时,杨东(化名)不慎坠入污水井中,一旁的马建下井施救时被水卷走。
事发时,污水井口的井盖没有出现在本该在的地方。
搜救人员沿着直径近1米的污水管线,途经田村、西黄村等,寻找坠井男子。在距坠井地点近3公里处、北方工业大学校园东南侧一污水井管线内,发现杨东的遗体被卡在井底附近。
据石景山区委宣传部解释,经现场调查,事发井口附近瞬时雨量达到了200多毫米,经地表径流汇入地下排水管线的水流量远超过其承载能力,因此排水系统无法实现及时排泄,加之管线内水压过高,造成井盖被水流顶起,发生移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曾对北京地下管网进行调查,她认为,北京市近八成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约一半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沉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的10%~50%,个别管道内沉积物厚度甚至占到管道直径的65%以上。
排水设施落后
6月23日的暴雨导致北京市区环路29处桥区和重点道路出现积滞水,造成交通中断的有22处。北京地铁1号线、13号线和亦庄线的运营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北京排水集团解释,城市排水设施标准低是排水不畅原因。就整个北京市范围而言,排水系统的标准不算高。一般雨水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为 “一年一遇”至 “三年一遇”,应对每小时30毫米和50毫米的降雨不会出现严重的积水;但雨量一旦超过50毫米,城市内的积水就开始泛滥成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表示,一旦降雨超过设计标准,就没有办法避免积水,城市必然淹没。他表示,城市的开发建设强度也是一个原因,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泥地草地越来越少,排水自然不畅。
北京市水务局称,排水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现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还有明代的设施,属于老古董。北京现有明清时期修建和解放以前修建的暗沟大大小小600多条,共长100多公里。
同时,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说:“目前在城市排水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管道,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亡羊需补牢
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3807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其中雨水管道1386公里、合流管道756公里,共2000公里的雨水排水管网,通过清河、坝河、通惠河和凉水河这四大雨水排放系统进行排水。
按照北京市水务局的说法,有些地方虽然很老化,但管网上边都有新的建筑群,无法拆迁,所以只能发现一处补一处。
在城市的疯狂扩张中,地下管网薄弱是中国城市的通病,短视的发展规划导致了水淹城市。
“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无法渗透,整个城市是以全硬化地面为主,变成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场地,很少考虑怎么让雨水多一点渗透下去。”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分析,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经是几十年城市建设当中的老毛病。
中国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 “重地上、轻地下”,改革开放以后地上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排水等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难以支撑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教授、给水排水专家周玉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多 “凑到了一起”,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全面考虑,谨慎决策。他指出,提高目前中国城市的排水设施标准,需要像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尝试的那样,将基础设施继续深埋。
“首先是资金的问题。”周玉文指出,“而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现有基础设施的数据并不完全准确。”
北京排水集团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的排水管网将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目前,北京市发改委已经原则同意该计划,预计三年之后,泵站排水能力将有较大提升。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