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1日 07: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纪念日,9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巨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下的金融证券行业,不断改革创新,稳步发展,在维护经济稳定发展与金融业安全运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舞台耀眼的明星。
中国33年金融改革史:全能服务与经济保障
本报记者 彭春来
在北京,退休不久的白阿姨已是银行的常客了。6月28日,她来到自家附近的银行,在一台自动柜员机上熟练地完成了购电、购水和购气操作,还交了电话费。在查询到当月工资到账后,又交了全家人的商业保险,替儿子还了这个月的房贷。之后,白阿姨与银行客户经理聊起了当天的股市行情。客户经理向她推荐一款银行刚发行的理财产品。
白阿姨告诉记者,她现在是一天也离不开银行,离不开各类金融机构了。白阿姨的生活是我国金融事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33年来,党领导下的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由当初单一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稳步分步改革,迄今已建立起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控,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
银行业在创新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银行体系总的来说是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中国基本上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掌管货币发行和管理金融活动,又办理一切银行业务。而普通老百姓去银行,主要是存取款,没有其它业务可办。“那时候银行主要是存取款业务,而我们的工资刚够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存款。”白阿姨说。
1978年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开始打破“大一统”的银行体系。逐步恢复和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如今,我国市场化银行体系已建立起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商业银行,又有政策性银行;既有大型商业银行,又有中小商业银行;既有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又有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中资银行机构,又有外资银行机构。银行业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超市功能开始逐步显现。与30多年前相比,我国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2003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成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5家银行注入资本金。5家银行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并成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逐年改善。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也壮大了股市蓝筹股队伍,成为稳定证券市场的生力军。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大步
暑期到了,白阿姨准备参加一个欧洲10日游的旅行团,为此去银行换了一些欧元。“现在人民币值钱了,趁身体好出去开开眼界。”白阿姨乐呵呵地说。
倒退30年,这是白阿姨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候,个人拥有外汇不容易,常常要找“黄牛”换,“偷偷摸摸的,感觉很不好”。白阿姨说。
建国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一直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1979年以后,开始向市场管理过渡。到1993年前,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外汇管理模式。
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奠定了基础。一是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逐步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三是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改革是继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需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迈向市场化的又一重大改革。与此同时,结合新汇率制度的运行特点和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新体制运行以来,人民币汇率小幅双向波动,市场弹性不断增强,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1996年底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目前正在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系列改革。在实践中我国资本账户下的大部分资本项目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之后一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5%,在国内通胀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抑制通胀取得成效,并获得了官方的首肯。
(责任编辑:袁志丽)
保险业取得历史性跨越
白阿姨年轻时从没听说“保险”这几个字,而现在她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保险。
“社保自不必说,光商业保险我们就上了大病补充险、家财险、意外险,孩子们还上了补充养老险和汽车险”,白阿姨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只有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而到2010年,全国保费收入为1.47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07亿元,保险总资产达到5万亿元,我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自觉将行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在保险监管方面,八、九十年代保险管理体制属“金融型”,即“银行管保险”。1980年保险机构恢复之初,仍然沿用1964年以来的建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直接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为局级专业公司,其管理体制也基本上沿袭50年代的总、分、支公司垂直领导形式。但是,随着保险机构的迅速壮大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展,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独资的保险企业,其经营管理体制上“统得过死”、“责权利不清”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1998年11月18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后,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这是保险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自保监会成立以来,它对中国保险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完善
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金融宏观调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央政府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和金融形势特点,运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1992至1996年经济严重过热时期,人民银行采取了包括提高利率、开办保值储蓄、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加强金融监管等在内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而在1998至2002年经济趋冷时期,人民银行采取了包括引入公开市场操作、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等在内的积极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了2003至2007年期间,经济出现偏热,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和物价形势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2007年下半年起,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又及时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支持使得我国成为最早从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的国家。
2010年,在通胀开始抬头、经济出现局部过热时,货币政策改为稳健,以控通胀、促进经济更加持续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2010年以来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在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通胀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可以说,中国金融体系不仅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力量。没有强大的金融体系和金融话语权,中国经济就很难拥有全球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下一步,我国金融将继续在多样化、市场化和有效调控、有效监管之间实现平衡发展,维护经济稳定与金融业安全运行,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