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1日 08:28 来源:经济日报
6月的汕头树木葱茏,满眼的绿意让人心情舒畅。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用来形容当今正加快转型发展的汕头恰如其分。
绿色同样孕育着希望。今天,汕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从今年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这为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提供了便利。
汕头市委书记李锋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汕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特区扩围为汕头在新的起点上探索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也促使汕头必须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今后的发展。”这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区扩围为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
1980年8月26日,中国首批经济特区建立,开放的气息席卷神州大地。成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其发展备受世人关注。
自设立特区以来,汕头在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把促进腹地发展当作经济特区的重要责任。把汕头建设成“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粤东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就体现出了汕头市委、市政府力图在区域发展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探索与思考。
汕头自1860年开埠,有着“百载商埠”的美誉,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重要出海口和商品集散地。长期在汕头市龙湖区城建部门工作的王瑞忠,是当时汕头经济特区筹建组的6名成员之一,见证了汕头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他说,与深圳和珠海不同,汕头在设立经济特区时城市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汕头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侨乡优势是党中央当年决定在这里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有利于引进侨资发展经济。”
创办之初,汕头经济特区仅有1.6平方公里,由于具有政策上的优惠,海外华侨纷纷回乡投资,一批外贸加工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特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王瑞忠说,一时间特区聚集了200多家工厂,5万多名工人。
1984年,汕头经济特区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整个中心城区,达到234平方公里;今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面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64.4平方公里。特区的再次扩围,为汕头带来了发展机遇,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赢得了巨大的空间。
汕头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不仅于此。2010年,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强化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汕潮揭(汕头、潮州、揭阳)一体化,加强粤东地区与福建南部沿海城市在港口、产业等的分工合作与功能互补”;今年年初,国务院在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正式将汕头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要求把汕头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南翼的增长极;此外,汕头还被列为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试点城市。
实施特区扩围和城市定位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的进一步明确,为汕头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它不仅要求汕头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还要在面向广东、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服务粤东、服务闽西南、服务赣东南的坐标体系中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龙头作用,要成为开发、开放、创新的先导和示范,在服务别人的定位中,创造自己的发展空间。
可以预见,汕头未来的发展空间无比广阔。
全力建好区域中心城市
广阔的发展空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汕头市委书记李锋说:“定位的进一步明确,为汕头经济加速起航奠定了良好基础。”
机遇同时伴随着挑战。发展前景清晰可见,挑战也有目共睹,最大的挑战在于,汕头能否真正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汕头市市长蔡宗泽说,“汕头要把经济总量做大,一方面要夯实基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科学发展的具体路径;另一方面,要加快构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蓝色海洋产业为亮点,具有汕头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几年,加速建设的基础设施让汕头区位优势凸显。多条高速公路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从不同方向把汕头与粤东腹地连接起来,让汕头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网上的重要节点;而厦深铁路的建设更让人期待,这条铁路建成运营后,汕头将分别把深圳和厦门纳入两小时经济圈,3个经济特区之间的联系也将变得更加紧密。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了汕头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距离,那么产业转型升级则增强了汕头发展的动力和辐射力。
以汕头玩具产业为例,汕头是广东玩具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玩具产品外销达70%以上。近年来,受到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汕头的玩具企业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
如何化解压力?汕头的玩具企业主动转型,探索出了一条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的发展道路,不但打开了国内市场,其生产的新型玩具也为国外商家所青睐。广东骅威玩具工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卓才说,依靠自主创新,企业将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让企业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赢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玩具企业的主动转型与汕头的发展不谋而合。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廖小平说,2010年以来,汕头致力于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海洋综合开发计划,注重发挥央企、本地民间资本和海内外潮商“三种资源”的作用,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了中信、华润等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大力推动汕头经济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据介绍,依托汕头的锆产业基础,着力延长与锆相关的产业链条,“中国锆城”建设已经启动;利用国际海缆登陆站的优势,“数据特区”建设正加紧谋划……这些精心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成为汕头未来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区要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必须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幸福汕头”这一新目标。
把建设“幸福汕头”作为新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特区、侨乡、人文、环境、自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升城市品质,让生活在汕头的群众对发展状况感到满意,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对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感到满意,对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感到满意,对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感到满意,努力实现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幸福汕头”的目标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4月份,一家独立机构就居民幸福感对市民进行了等距抽样调查,民众对创建幸福汕头的认同度名列第一。汕头市委书记李锋说,“汕头要率先闯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就必须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成为全体人民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据了解,目前,汕头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健全包括物质基础、文化内涵、生活品位、公平正义、人文关怀等指标在内的“幸福汕头”评价体系。
建设“幸福汕头”,还需要依靠深化改革开放来推动。为此,汕头经济特区充分发挥改革的“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逐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为“幸福汕头”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让“幸福感”在这里落地生根。在这项工作中,汕头提出首先要用好特区试验权和立法权,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新模式;其次,要积极创新工作运行机制,理顺各种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形成一整套畅通、高效运行的工作流程;第三,要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配套性和实效性,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力求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
此外,汕头还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以完善政策、打造载体、提供平台、强化服务为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以高端人才的集聚加快“幸福汕头”建设。他们积极为辖区内的汕头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提供办学便利。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念潮说,“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经济特区,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和智力支持,汕头大学义不容辞。”
现在,“幸福汕头”建设已经初显成效,汕头市民对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汕头市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刘锦庭说,“这两年,汕头的变化很大,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前来洽谈业务的外商多了不少,但最重要的还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正在提高,群众的幸福感逐步增强。”
三十而立。面向未来,走过30年风雨历程的汕头经济特区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