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1日 12:05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党领导我们在民族复兴大道上奋勇前进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编者按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这个伟大时刻。90年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撰写了《党领导我们在民族复兴大道上奋勇前进》一文。文章从统计的视角,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壮丽而辉煌的历史篇章。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核心力量,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中流砥柱。
1921年到201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艰辛而辉煌的伟大历程。90年风雨兼程,90年沧桑巨变,90年壮丽诗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奋发图强,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把一个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文明和谐的世界经济大国。90年的光辉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富强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起了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神圣使命。1921-1949年的旧中国,国力贫弱,战乱频仍,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整个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甚至瘫痪状态。工业部门残缺不全,生产能力低下,1949年粗钢产量只有16万吨,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时;农业靠天吃饭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1949年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00公斤上下,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果分别只有0.8、4.7、5.2和2.2公斤;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畜力车和木帆船等是主要运输方式;市场商品极端匮乏,加上物价暴涨,多数居民经常忍饥挨饿,生活极度困难,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元,城镇居民失业率高达23.6%,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
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起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没有成例可循的创造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经过百折不挠的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几代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和民族复兴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经济大国,从贫困温饱到总体小康,从落后挨打到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62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此后,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总量迅猛扩张。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397983亿元,接近40万亿,1979-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四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10年的29762元,实际增长40.3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财政实力由较弱转变到明显增强,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2010年突破8万亿元。外汇储备由短缺到迅猛增长,1952年只有1.39亿美元,1978年缓慢升至1.67亿美元,2010年底达到28473亿美元,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短缺曾经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长期困扰我国的商品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历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多次刷新历史纪录,2010年达到54648万吨,比1949年增长3.8倍,再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产量409公斤,接近1949年的2倍。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0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5%。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服务业迅猛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1万亿元,1952年只有191.2亿元。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飞跃性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建国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25倍,年均增长8.3%,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主要能源中,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原油产量由12万吨增加到2.03亿吨,发电量由43亿千瓦时增加到42065亿千瓦时。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发展日新月异。201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3.2倍;公路里程达到401万公里,增长48.7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增长68.8%,港口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全国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940亿元。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数迅猛增加,固定电话用户近3亿户,比1949年增长接近1349倍,移动电话用户1988年只有0.3万户,2010年发展到8.59亿户,3G移动通信发展迅速,互联网规模快速壮大,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4.57亿人,稳居全球第一。
对外经济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极其有限,基本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1978年以来,我国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28亿美元,增长2630倍,年均增长14.0%;出口额由5.5亿美元增加到15779亿美元,增长2868倍,年均增长14.2%;进口额由5.8亿美元增加到13948亿美元,增长2404倍,年均增长13.9%。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1979-2010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连续18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590亿美元。
人民生活实现从贫困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直是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逐步走向小康,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继续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2010年达到19109元;194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元,2010年达到5919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5元增加到22639元。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0年的35.7%和41.1%。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0年增长25.2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8.7倍;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6.3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比2000年增长30.6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21.1倍。扶贫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约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将原来的低收入人口统计在内),2007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由2008年的4007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5673万人、43206万人和1337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迅速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由落后到全面发展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建国初期,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以上,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职业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252万人年,已成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建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尖端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超级水稻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技工程,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民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成就巨大,特别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62载执政实践,我国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核心力量,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中流砥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信心,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在过去62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尽管前进道路上可能会遇到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不渝地沿着党的基本方针和路线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