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复苏需找对药方(第一人称)

2011年07月05日 09:24 来源:国际金融报

  

  

经济复苏需找对药方(第一人称)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全球经济已经陷入第二轮对增长的恐慌。这一情形很正常,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这是经济复苏破灭的表征。

  道理很简单。典型的商业周期有天然的缓冲机制来避免受到意外冲击。经济衰退越严重,好转就越有力。“V形”的大力反弹意味着经济体内在的复原能力能够相对容易地克服冲击。

  但是,此次后危机时代的复苏进程却与之前的模式大有不同。正如《这次不一样》一书中所指出的,纵观历史长河,在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产出和就业一般明显低于标准水平。这种乏力复苏并不具有“V形”反弹的缓冲机制,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假如冲击足够迅猛,并且之前遭受影响的全球经济已然走弱,预期中的复苏有可能演变成二次萧条。

  这正是目前经济面临的危机。当今世界经济缺少缓冲机制,并且对冲击格外敏感。近几个月来,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日本的自然灾害、再到石油价格大幅攀升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进程的再度受挫,对经济的冲击并不少见。这些冲击虽然还未严重到彻底阻碍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地步,但其合力着实令人担忧,特别是对于一个仍显颓势的后危机世界而言。

  而面对市场对增长的持续恐慌,决策者们显然准备不足。他们只是善于制定应对危机的战略,而不是抚平后危机时代创伤的药方。这恰恰是当今美国的写照。尽管美联储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有效地扭转了第一场危局,第二轮量化宽松实际上对劳动力市场和实体经济复苏并无太大作用。

  欧洲各国的情况也类似。欧盟误将主权债务能力问题当作流动性不足处理,导致现在多国依赖“静脉滴注”救助延生。但是,若要这一疗法奏效,希腊等国必须借本国经济增长跳出债务陷阱或者废除其根深蒂固的社会契约,但这实现的几率非常小。

  未来几年,可能很难出现创新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短期的选举利益驱动下,决策者将不断依靠救急方案,再来一次救助或注入更多流动资金。但无论是在债台高筑的美国还是在深陷债务陷阱的欧洲,这种权宜之计都将注定失败。全球经济体更需要的是财政整顿、私营部门去杠杆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增强竞争力等结构性修整。

  我们不能确定下次冲击将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到来。但是,正如黑夜必将接替白昼,下一场经济震荡也不可避免。如果决策者不愿将重点放在对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上,结果将更糟。经济复苏并未成功,危机之后的现状或将变为更危险的终局。

  (原文作者系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