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5日 19:13 来源:财新网
应对资产泡沫与长期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货币政策正常化及对低效率经济主体的清理
【财新网】 (记者 李增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星岳熊(Takeo Hoshi)认为,中国应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抑制日元升值引发资产价格泡沫中吸取教训,而对于长期内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则需“摧枯拉朽”,清理经济中的低效率部门。
在7月4日于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间歇,星岳雄接受了财新记者的采访。
他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经历相似。当时,日本也是储蓄率极高,这起初有助于投资,但在日本经济经历由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后,投资增长最终还是会下降,GDP增速随之从10%下降至5%。
这时,“过剩储蓄”被输送至海外,日本有巨额顺差,美国经常有排日情绪。而后,美日之间达成一致,使日本顺差稍有下降,日元升值。这时,曾经被大量输送至海外的日元回流,成为日本80年代末泡沫形成的一大诱因。
星岳熊认为,泡沫的催化剂并非日元升值,正相反,是日元币值长时间受到压制,极度偏离均衡价格后的反弹造成了泡沫急速膨胀。日本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压低日元,日元升值是对过去价格的纠正,“是无论如何很难阻挡得住的。”
实际上,1985年《广场协议》之下日元升值后,1987年多国还签订了《卢浮宫协议》,限制日元的升值幅度。两项协议之后,日本继续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图仍是控制日元升值的幅度。因此,对“《广场协议》迫使日元一次性升值到位”的说法,星岳雄并不赞同。
在泡沫破灭后的1991年至1995年,日本央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基本上遵循了“泰勒规则”所推荐的幅度。然而,在2000年8月,日本央行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复苏形势,在日本经济仍处于通缩的状态下即开始紧缩货币政策,成为日本央行一系列摇摆及错误决定的开始。
长期来看,中日经济也具有可比性。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人口迅速老龄化,这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途径,星岳熊说。因为,继续加大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小,这正是美国、日本以及不久后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需要靠“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即老旧、低效率的企业或生产模式被更新、更高效的方式取代,比如这在日本,就意味着要除掉“僵尸企业”,为经济活动注入活力。
同样,中国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是否做好了这种准备。虽然低效生产方式的代表与日本不同,但中国过去或现在的国有企业很有可能正属于此类。
另外,在这一“创造性破坏”过程中,必须避免由政府来挑选谁是输家。星岳熊认为,所谓的“产业政策”只适用于一个落后国家在“迎头赶上”的阶段,因为落后国家与先进经济体差距极大,可以完全以发达国家为模板,将一些新兴或成长性行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这样做可以少走弯路,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资源。
但当落后国家经济已经成熟,比如当今的美国、日本以及不久后的中国,政府就不再能够辨别哪些是应当发展的行业。人们只有在私有部门的创新与竞争中,“大浪淘沙”后才能看出哪些行业最具有发展前景。此时,政府干预反倒成为“创造性破坏”的最大障碍。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