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洛阳:神都再写新传奇

2011年07月06日 01: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洛阳诗韵

  □叶文玲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在河南的24载中,洛阳是我去的最勤的地方,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我总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韵味,不然的话,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会把对洛阳的赞誉,写进千首万阕诗词里了。

  “陆机入洛,噪起才名。”———30年前,我曾抄录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我对这个东汉、魏晋、隋唐时代的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笃诚的崇拜。洛阳,光名字就是古色古香,充满文情和诗意的;洛阳,历代才俊辈出,在东汉时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呐!

  24年前,我初访洛阳,就觉得她名不虚传。24年中多次去洛阳,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见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让我感到真切实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八年,明帝遣使去天竺国求佛经,得贝叶经四十二章和佛像,用白马驮回。天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护送至京师,遂建成了中国佛教之源的白马寺。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寺后墓园中,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大圆坟,年年芳草青青,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聪明的洛阳人,古戏今做,把传说中不肯献媚而被武则天贬谪的牡丹奉为市花,在花事烂漫的5月,年年举行规模空前的牡丹花会。这一来,王城公园的牡丹,越发明媚娇妍;市区的十里长街,更有三步一座姹紫嫣红的牡丹园。而今,洛水之畔看牡丹,已成了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花会期间,洛阳城日日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笑传:光捡看花人挤落的鞋子,都能捡上几大车呢!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运用赭、白、绿色铅釉烧制的三彩陶名扬天下。其中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不久前,在洛阳还发掘了隋代的三彩骆驼,它釉色苍晦素净、姿态生动逼真,无愧是隋代工匠的杰作,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今,唐三彩驼、马,已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各地;我在不止一个外国朋友的柜橱中,看到了它们的风姿。去年,当我告别中原时,谙熟我心思的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真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我还故乡呢!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这个在洛阳市南12公里的去处,有与洛阳同样古香古色的名字:伊阙。

  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夹峙伊水,岚气氤氲,翠峰如簇,北流入洛的伊河,烟柳重,春雾薄,鱼浪起,千片雪。看惯了黄河的浊黄,你定要惊异这伊水怎会如此清碧;见多了黄土地的苍凉,你更会讶然这龙门两山竟夺得千峰翠色,春意乱生;而教你真正称奇的,当然还是那浩大辉煌的石窟。

  据记载,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的龙门石窟,延续至唐代,历时400余年。令人痛心的是十之八九的小佛像,头部已遭损毁,最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也被盗凿。但是,残留的佛像形态乃至每块衣袂,都刀法圆熟,极其传神。现存的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龙门石窟最雄奇的是奉先寺。卢舍那的塑像是我所见各地佛像中最美的一尊。那婉约端丽的姿态,那摄人心魄的慧眼美目,那浅笑盈盈的秀美双唇,真是集美之大成。

  到洛阳,游龙门,不拘四季,无论晨昏,一棹碧涛春水路,龙门石窟永远向你展示着壮美的大观。而当你沿着香山寺、白居易墓、宾阳洞、药方洞、万佛洞、奉先寺一一游赏时,你将会如品诗韵、如临仙境,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正徐徐向你展开……

  千年帝都的历史嬗变

  泱泱古国,巍巍中华。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浩瀚历史长空中,更迭变迁的朝代帝国犹如一颗颗璀璨星辰,闪闪发光,争相夺目。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的朝代,竟有13个王朝在河南洛阳建都,前后时间长达1500多年之久。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相继“落户”于此,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洛阳这片土地。“九朝古都、帝王之州”。洛阳也因此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赋》中对洛阳这样写道:“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这是对洛阳在中国历史中非凡地位的准确定性与高度赞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沧桑岁月席卷了世间黄沙,却沉淀了历史的厚重与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距今约3600——— 4000年),大禹之孙太康便在洛阳偃师的二里头建都,取名斟,并相继为仲康、帝桀时期所沿用,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出土的都城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都城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兵至洛阳孟津,与八百诸侯会盟,共商伐纣大计。灭商之后,在洛阳营建国都,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封邦建国,制礼作乐。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周南、中国等。“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本意是指中央的城郭、都邑,因夏、商、周三代洛阳一直是中央之城,所以“中国”这一名称最早便是特指“洛阳”。西晋左思在《蜀都赋》中这样描述洛阳“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而《洛阳赋》则更进一步刻画古都洛阳的风采:“天子驾六呼啸过也,风带霸气;文武百官逍遥行也,道塞精英”。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洛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成为历朝历代“逐鹿中原”的“兵家必争之地”。夏启、少康、商汤、姬发、刘秀、王莽、董卓、李世民、黄巢……无数枭雄在此留名;商汤灭夏之战、武王伐纣之战、秦与韩魏之战、楚汉之战、刘秀赤眉之战、关东诸郡讨伐董卓之战、八王之战……无数次战争将其一次次洗礼,正如司马光《过洛阳故城》诗中所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商遍天下 富遍天下

  作为13个朝代的国都,洛阳也在历史上绽放了其无以伦比的繁荣与兴旺。自汉魏以后,洛阳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在不同时期曾数度名列世界大都会之首。隋唐鼎盛时期,隋炀帝曾迁移天下富户、大贾数万家以及河北诸郡3000余户工艺人家定居洛阳;武则天则把关内数十万户人家迁到洛阳,使洛阳在隋唐时期的300年间,人口一直保持在100万以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可谓“商遍天下,富遍天下”!

  从商周到隋唐,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往来。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构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水路运输网络。大运河与黄河十字交汇,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抵涿郡,南达扬州,并且通过海运航道连接高丽和日本,气势开张,巍巍壮观。

  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定鼎门遗址区唐朝堆积层发现了清晰的骆驼蹄印,证实当年西域的骆驼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48处中国遗产推荐名单中,洛阳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白马寺和汉函谷关等4处文化遗产入围。

  河图洛书 华夏之根

  古都洛阳辉煌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一开中华文明之先河,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道教创始于此,儒教兴盛于此,佛教首传于此;西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程朱理学皆形成于此;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诞生于此,这些都在推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洛阳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文物遗存布满地上地下,堪称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老子长期任职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勤于职守,精心悟道,终于写出了在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道德经》。孔子入周问礼,周公制礼作乐,鬼谷子讲学于洛,培养出了著名的纵横家和兵家代表人物。而班固的《汉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元稹的《会真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王充的《论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这些鸿篇巨制和科学成就,无一不得益于洛阳这块丰厚的文化沃土。

  东汉皇家官办的洛阳太学,曾经创下了莘莘学子逾3万人的世界纪录。西晋左思的《三都赋》脍炙人口,誉满京师,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香山九老等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都在这里留下了享誉九州的名篇佳作。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杜牧、韩愈;书画家蔡邕、颜真卿、张旭、吴道子、王铎;义士仁人田横、关羽、贾谊、董宣、王翔等,或出生于此、成长于此;或拜师于此、游学于此;或奉职于此、成名于此;或闲居于此、终老于此,皆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无尽的千古绝唱和感人故事。

  洛阳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文物藏品占河南省文物藏品总数的1/3。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大遗址保护计划纲要》中,将洛阳片区与新疆吐鲁番片区、西安———周原片区、吉林集安———沿渤海湾片区确定为全国四大文化片区。洛阳拥有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按时代序列依次为:夏都斟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这五大都城遗址,历史久远,气势恢弘,文物众多,建筑艺术精美绝伦。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洛阳市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城市品牌形象,抓住河南省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区开发的机遇,整合洛阳旅游产品逐步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着力建设“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国际性旅游城市”,基本形成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天子驾六”博物馆、南部生态旅游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伏牛山滑雪场、高山牡丹园、《河洛风》舞蹈诗及《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等“八大精品”;历史文化板块、生态山水板块、节会板块、牡丹观赏板块、工业游板块、都市风光板块、温泉休闲板块等“七大板块”。通过节会拉动,使洛阳春有牡丹花会,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实现了洛阳旅游全年无淡季。

  以“老三篇”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古迹享誉海内外。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雕刻精美,仪态万方,荟萃了佛教艺术的杰作。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造像特征和雕刻技法上皆具皇家风范。北魏的秀骨清姿、温和慈祥、潇洒飘逸和唐代隆胸丰腴、典雅端庄、优美灵动的艺术表现相结合,堪称中国和世界雕塑艺术的典范。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永恒的微笑,被称为世界上最令人震撼、最具艺术魅力的石刻艺术,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数量之多为中国所有石窟之冠,“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是魏碑体和唐代楷书艺术的顶峰之作。

  白马寺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佛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因博士傅毅解梦言佛,明帝即派蔡、秦景出使西域、天竺拜求佛法,路遇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佛像、佛经返回京洛,汉明帝敕命在城西雍门外三里修建了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故取名“白马寺”。白马寺素有“释源”、“祖庭”之称,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这里有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清凉台、中国第一古塔———齐云塔。为了续写中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两国政府签订协议,印方负责提供建筑方案和5000万卢比(约1000万元人民币)资金,在白马寺建设一座印度风格佛殿。2007年9月25日,一尊高3 .6米、重22吨、黄沙岩石质的释迦牟尼像从印度辗转万里“落户”洛阳白马寺,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又一见证。(下转第七版)

  本刊稿件除署名者外

  均由本报记者顾立林、梁鹏采写整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