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7日 04:34 来源:时代周报
张鸣
这些年来,每逢高考录取阶段,一场好戏就会上演,这就是各校的生源争夺战。原本,排名在前的几所高校,还可以争状元。但是到后来,随着北大清华国家资助越来越多,名头也越来越响,状元非两校莫属,别人无从染指。所以,地位差一点的高校,只好锱铢必较,尽量掠取高分生源。今年沪上两所顶级高校,复旦和交大,在网上打起了口水战。一个指责对方不正当竞争,采用欺诈的方式抢走他们的生源,一个则声明绝无此事,如果谁敢污蔑,要法律解决。以往的争夺,多为暗战,今天转为撕破脸皮的明争,看来竞争已经悄然升级。
升级是有道理的。这些年高校扩张速度超快,但生源下降却也快。一方面低龄人口减少,一方面国内高校质量下降,考生用脚投票,只要有能力,都选择出国出境上大学。香港大学曾经宣称,他们根本不在乎国内的状元,但今年北京的三个文科状元,却都选择了港大,据说,这样的状元,已经被挖走了11个。如果算上大量出身国内名中学尖子班没有参加高考、直接被国外大学录取的人,实际上高端考生流失量更大。
生源下降,生源的争夺势必激烈。国内高、中、低端的高校,一年比一年紧张。招生就像打仗,立体动员。以前只动员到中学班主任,现在则各中学的校长,地方教育局长,甚至各个地方首长,只要能抓到的人,就都用。名校的招生动员好一点,因为上名校,跟各地地方政府的政绩相关,尤其跟地方教育当局政绩相关,各地也乐意配合。像复旦和交大这样的大学,其实生源是不用愁的,肯定会有人乐意去。但是,同一地区,同一个分数段的考生,是选择复旦还是交大?却不一定。它们之间的争夺,往往是1分、1分的阵地战,即650分和651分的争夺。如果谁能拿下651分,那录取650分的那个学校就输了。
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各校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下三滥化。从自我吹嘘,到互挖墙角。你说他是文科,学了没有用。他说你是工科,毕业留不到大城市。或者互相贬低对方学校的水平,暗指对方有各种问题,包括学术不端。如果复旦大学的指控能被证实,那么这种冒充对方教师,取消录取协议的做法,还真是一绝。
当然,这样的竞争,属于标准的恶性竞争。跟市场上卖东西一样,互相贬低的结果,最终是双方都掉了价。招生不是买卖,招的是活生生的人。招生方面的掉价,等于大学在掉价。说实在的,尽管高端考生在流失,但像复旦和交大这样的学校,还是能招到高端的考生。做教育的人都知道,考生考试成绩差几分,其实不意味着能力和素质也差上几分,甚至有几十分的差距,最后上学之后,发现其实没什么差距。各省之间考分差距很大,所以同一所学校,录取的学生,往往要差上好几十分。但入学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几乎没有。入学成绩高的学生,不见得一定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定好。尽管高考必须得按分数录取,多一分和少一分,有时就会有天壤之别。但这样的考生之间,其实差距等于零。学生的素质,就目前而言,还不能用考分测出来。所以,复旦和交大的竞争,从招好学生的角度,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之所以争得你死我活,面红耳赤,不惜撕破脸皮,本质上,无非是在别苗头,争闲气。同城高校之间,这种闲气似乎是必须争的。
道理很简单,自打大学扩招以来,大学之间的竞争,一般都在玩虚的。官方的指标,各种名目大学排行榜的指标,都是虚的。什么博士点数量,重点学科数量,重点学科研究基地数量,发表量,课题量,无不如此,没有多少实在货色。况且,大学和考生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考生也难以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指标,看出学校的高下,尤其是像复旦和交大这样学校的高下。所以,别苗头、争闲气就成了唯一华山论剑的手段。争过了,你在考生和家长眼里就高人一头,争不过,就矮人一头。
仗,两个著名高校的口水仗,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