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8日 19:02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乳业新国标引发派别之争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炮轰乳业新国标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企业方的参与让新国标再次陷入扑朔迷离中。
7月3日,郭本恒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经营论坛上表示,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标准不可能生产出高级的产品,“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他也有幸成为了第一个向新国标开炮的龙头企业负责人。
不过,郭本恒的真实意图却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郭本恒不一定是抱以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而炮轰国标的,他的真实目的在于借势促销。
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渝也曾放言,此次新国标争论风波其实是“利益之争”:部分生产巴氏奶的企业或代言人“假借以消费者利益代言人的身份来指责国标,实质上是出于地方企业利益”。
光明乳业正好是“巴氏奶”的代表品牌之一,其占据了我国中国鲜奶市场份额的45%,处于全国第一位。
众所周知,巴氏奶已在全球的奶品消费市场中风靡多年,全球95%以上的国家牛奶消费的主导产品都是巴氏奶。而在中国,情况则非常微妙。目前,UHT(常温奶)占据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巴氏奶市场占有率不足20%。
在乳业内部,巴氏奶派与UHT派的争斗从未停止,而两大派别对制定乳业国标“话语权”的争夺也暗斗多年。新国标的修订过程中,两大派的争夺再度升温。其中南方派是以王丁棉为代表的巴氏奶阵营,坚持以巴氏奶奶源标准制定标准,质疑新国标;北方则是以内蒙古奶协金海、那达木德为代表的常温奶阵营,在“维护奶农利益、符合国情”的旗号下力挺新国标。
“巴氏奶在成本上要高于UHT,价格上却相差不多。提高乳业国标无疑会提高UHT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对于巴氏奶企业是有利的。”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即使国标顺利得以提高,巴氏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仅限于此了。巴氏奶若想凭此打个翻身仗可就有点天方夜谭了。
“未来的10年内,UHT和巴氏奶的格局难以改变,巴氏奶只能充当配角。”宋亮认为。目前,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的存在造成了我国乳业资源分配不均匀。在乳业大市场体系没有形成、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成的情况下,要想把不均的资源平均分配到各个消费者手里只能依靠UHT。巴氏奶要想成为主流产品要满足3个条件:城乡差距非常小;现代物流高度发达;消费者观念彻底扭转。这3点远非短时期内就能实现的。
且不管UHT与巴氏奶如何竞争,政府和企业必须要做到的是不能让消费者权益受损,尤其是消费者直接饮用的液态奶。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标降低了蛋白质及菌落总数等指标,虽保护了奶农的利益,但却不利于乳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无法缓解目前日益严重的乳制品信任危机,不利于改善国内乳企的形象。“提高国标利大于弊。即使乳业国标不提高也不该倒退。”
我国应如何解决养殖户小而散的现状与提高国标之间的矛盾呢?宋亮建议,提高养殖规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需要做的工作不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建立引导机制,激励养殖户进行改进。通过手中的“胡萝卜和大棒”引导养殖户自发提高养殖规模,提高原奶质量。“对于造假的养殖户,政府必须用大棒将其驱逐出市。而对那些达标的养殖户,政府应该给予其资金的支撑,并传授养殖技术。”
周思然也表示,乳业必须立足于散户养殖,规模化养殖比例的扩大并非短期可以完成的事情。针对散户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加大对散户养殖的科学指导,增加各种补贴政策和补贴幅度,提高散户养殖原奶质量;鼓励散户养殖逐渐向奶牛养殖小区过渡。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