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0日 06:3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刘明涛
《论语·卫灵公》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A股市场上,6月下旬的一波反弹突如其来,有人欢喜,却依然有人忧。因为,面对行情的转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住。“利其器”,有准备的人才能感受到反弹带来的第一缕阳光。而谁才是有准备的人?也许本报读者最有话语权。
“历史上的底部,哪一次不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形成的?”
“历史上的底部,哪一次不是在利空满天飞中形成的?”
“历史上的底部,哪一次不是在专业界和普通投资界一致看空之中形成的?”
“历史上的底部,哪一次不是在极度低迷的成交中,悄然形成的?”
6月中旬,在大盘连跌3日之后,在本报研究院的内部会议上,讨论了上述问题。当周,《每日经济新闻·证券周刊》以“惊恐的靴子”为主题,旗帜鲜明地提出市场的疲弱,源于加息一直未能“落地”,惊恐和不安席卷A股,悬念未已,自然跌势不止。而本报在文中连用上述4个措辞激烈的反问句,无疑告诫大家,不要再盲目惊恐和恐慌了,暗示股市的底部,可能在恐慌中来临。
随后一周,A股展开大幅反弹,本报当期证券周刊以“股市出梅”为题,通过细致分析,把脉当前A股种种迹象,得出一个结论——市场到了“出梅”的时节。
进入7月,本报当月首份证券周刊提出“2011股市下半场开哨 迎面吹来暖湿风”,并提出,加息或将在两周内“尘埃落定”。事实上,本周央行加息,已经印证了本报的预判,而本周股指虽以震荡为主,但赚钱效应已经明显,新股疯狂、区域板块火热,7月“出梅”行情已到。
转变,反弹,靴子落地!半个月以来,《每日经济新闻》又一次走在了市场的前面,在嘈杂的环境中,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说,每一位剑客都需要佩戴一把利剑,那么,我们愿意成为每一位读者手中的那把“利剑”,与读者在股市的长河中一起乘风破浪!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