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

2011年07月11日 08:45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重庆正处在多重机遇汇集的黄金发展期。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要求重庆实现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完成四项任务,即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此后,《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效应加快释放,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全面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等为重庆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十二五”时期重庆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努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率先发展

  形成西部经济增长极

  未来5年,重庆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尽快建成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2010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79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91亿元,五年增长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70亿元,年均增长18.5%;工业销售值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超过400亿元、增长2.8倍;人均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将坚持“加快、率先”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2.5%以上,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000美元增加到8000美元左右,并构建起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特别是要建成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搭建起建设增长极的坚实产业基础,工业销售值突破2.5万亿元。按照“2+10”的产业发展思路,建成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集中打造10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上万亿元;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以“重庆创造”提升传统制造,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壮大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国家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和千万吨精品钢材基地。

  完善服务功能

  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既要发挥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更要体现对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

  “十一五”时期,重庆加速形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成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形成3条国际级物流通道、5条国家级物流通道,年货运总量30%来自市外;会展、购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设。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将努力建成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形成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的创新型金融机构积聚高地、年交易量4000亿元的要素市场体系、年结算量超过2500亿美元的金融结算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至17%,周边货物量比例达到40%。建设创新型城市、智能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地,对长江上游乃至西部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累计投资超过5300亿元,全面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围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功能,深入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近1000公里,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4500万人次、100万吨货邮量,建成西部最大铁路枢纽、内陆重要复合型枢纽机场、内陆最大内河港,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市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2岁,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三个差距”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是中国国情的典型缩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371,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为2.2:1,以基尼系数衡量的贫富差距约0.42。“十二五”时期,重庆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实施“两翼”地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把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圈翼”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缩小到2∶1左右。

  “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民生十条”,3000多字蕴含3000多亿元投资。五年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用于民生,民生投入翻了两番多,累计超过27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9100元和5277元,年均增长13.3%和13.4%。

  “十二五”时期,重庆将坚持走民生导向的发展道路,继续保持财政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75%,达到31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2000元。新增城镇就业1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建成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解决30%以上的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80%。

  先行先试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十一五”期间,重庆抓住国家开放战略由沿海向内陆深化的契机,创新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功争取国家布局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以及4个国家级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倍多,达到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翻了三番多,达到63亿美元,引进内资达到2683亿元,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抢滩的热土。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两江新区按照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国家新区,GDP达到3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有重大进展。全市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建设统筹城乡试验区,综合改革重大突破。重庆是国家批准设立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4年多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解决突出矛盾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先行先试、敢破善立,以制度创新增活力、聚财富。积极稳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城镇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待遇,累计转户170万人以上。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举措。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相继组建农畜产品交易所、股份转让中心、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和上市路演中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趋完善,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达到1.2万亿元、增长2倍多。民营经济支持体系不断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高到62%。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症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破解难题,依靠创新增添优势。在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到2015年力争非农户籍人口比重达到50%,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到10个百分点左右。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稳定在2万亿元左右。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

  图1:“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功能。日前举办的中国·重庆首届国际花雕艺术节上,展出总量近200万盆鲜花。

  新华社记者周衡义摄

  图2:重庆中法唐家沱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泥干化车间是目前同类型工艺中全世界规模最大的。

  本报记者 冉瑞成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