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打破西方光热发电垄断 陈步亮:“打败”欧洲的“制管者”

2011年07月12日 00:1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北京报道

  2009年12月29日晚7点多,北京天瑞星真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天瑞星)总经理陈步亮刚进家门,他的手机就响了, “陈总,好消息,集热管终于焊上了。”电话的那一头,技术员小刘的语气显得异常兴奋。挂了电话,陈步亮重新穿上外衣返回单位,他知道,这个时刻,他必须和他的团队在一起……

  一根至关重要的“管子”

   “我是做管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天瑞星总经理陈步亮的自我介绍显得有些平淡,“一辈子把这根管做好就OK了。”与过往的淡然不同的是,说这句话时,他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

  这根管究竟是什么管?为什么它曾经卡住了中国人的脖子?

  要说这根管,还得从太阳能光热发电说起。光伏发电是通过晶硅电池的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而光热发电首先通过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热,再转化为电。其中,吸收太阳能光波的核心装置就是这根管,学名“中高温真空集热管”。这根管成为光热发电的核心组件,也成为光热发电技术中核心的核心。

  谁掌握这根管的技术,谁就掌握了光热发电技术的命门,谁就掌控了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

  让陈步亮不甘的是,这根管的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两家公司掌握,即德国的SCHOTT公司和以色列的SOLEL公司(现已被西门子公司收购)。

  这根管的技术不仅卡住了中国人的脖子,也卡住了全球光热发电产业的咽喉。据说,曾有一家中国公司想购买这项技术,但对方开价4亿欧元,即40亿元人民币,这家公司终于却步。

  因为技术垄断,这根管的市场无比火爆,目前全球用户向这两家公司订购时,对方一定会安排到3年后才能生产。据说,SOLEL公司2009年承接的全球生产订单,已经排到2013年交货了。

  小公司的大理想

  1997年,他们卖给比利时SOLEL公司一套真空镀膜设备。

  当陈步亮等人到比利时为该公司调试设备时,发现对方原来另有企图。他们并非要生产太阳能热水器,而是要借此研发中高温镀膜机,进行太阳能光热发电。“常温”与“中高温”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后者将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将太阳能用于大规模的工业供热和发电。

  回国后,他敏锐地认识到,这一光热技术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开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新领域。“我们能不能也来研发这项技术?”这个念头牢牢占据陈步亮的心头,挥之不去。

  但在那时,与光伏晶硅电池的火爆相比,太阳能光热发电则无人问津。而当年的天瑞星还只是一家小公司。陈步亮也仅仅是天瑞星的一名技术员而已。

  2000年,除了靠常规的太阳能热水器之类产品维持正常运营外,天瑞星的利润都被放到了这个新方向上。一路走来,按陈步亮的话说:“有钱,我们就多投点,走得快点;没钱,我们就少投点,走得慢点,但总在走。”

   代表中国“打败”欧洲

  2005年,天瑞星迎来了转机。就在这一年,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在国内开始升温。这项技术第一次进入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指导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陈步亮升任天瑞星真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天瑞星的上级主管部门终于注意到陈步亮,注意到他的团队和他们的梦想。

  当年,他们破天荒第一次拿到了56万元的科研基金。其中,就有上级拨付的预研基金。尽管钱很少,但却代表了领导层的态度。第二年,他们拿出了第一根管子,不过,长度仅为2米,只有现在的一半,性能还不达标。

  2008年,他们再次史无前例地拿到了1200万元的研发资金,分别来自上级主管单位和国防科工委,还有国家863项目的支持。

  陈步亮带领团队向困扰多年的关键技术瓶颈发起了总攻,即玻璃—金属封接难题。大家从头学玻璃,国内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玻璃,焊接也成为拦路虎。经历了上百次的实验,终于迎来了这个他终生难忘的时刻——2009年12月29日的告捷。

  2010年11月,上级主管单位再次决定给天瑞星增资1800万,进行集热管产业化前的中试。按照日程,今年6月30日,镀膜机车间筹建完毕;7月份,中试试生产开始;明年将投入量产。

  “未来5年来内,中国制造的管将逐鹿国际市场,并将改变全球市场格局。” “中国制造”的强势反击,令陈步亮的语气充满豪气:“欧洲人还指着这根管赚取大量的人民币呢!让他们歇歇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中国经济周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