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咸宁市服务业发展分析与思考

2011年07月12日 10:06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区域经济极具潜力的增长点。本文在认真分析“十一五”咸宁服务业发展主要特点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十一五咸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全市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旺盛的活力,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38.33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2.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6%,增幅比“十五”时期高出9.3个百分点。

  2、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市进一步确立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思路,打破行业垄断和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连续多次召开招商会、洽谈会等,推动服务业招商引资,不断拓展服务业开放领域,各类资本对服务业的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95.5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5.2%,增幅比“十五”时期高出29.4个百分点。

  3、新兴行业发展加快,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随着旅游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教育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成长,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以贸易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保险、旅游业以及房地产等新兴行业竞相增长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发展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交通运输业近几年来,我市交通运输系统充分利用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运码头等交通枢纽优势,在巩固和发挥传统运输业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快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0年,我市完成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7.83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4.27亿吨公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4%、31.6%,高出“十五”时期2.8及24.6个百分点。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22.41亿元,年均增长20.4%,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高出20.2个百分点。

  ——通信服务业“十一五”期间,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产品和通信服务的价格持续下降,我市通信服务业呈现用户数持续快速增长、业务收入增势逐年趋缓的特点。2010年末,我市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由14.3部上升到45.7部,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移动电话及宽带用户数分别达到39.29万户、133.14万户及36.55万户,与“十五”末期比,除固定电话呈下降趋势外,移动电话相当于“十五”期末的3.4倍,宽带用户实现从无到有,迅速攀升。但同期通信业务收入的增长却大大低于用户数的增长,2010年,全市通信业务收入为11.6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3%,大大低于用户数增幅。2010年,全市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3.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4.8%,在服务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5.2%,比“九五”期末下降了0.3个百分点。

  ——批零贸易餐饮业“十一五”以来,我市依托现代制造业,依靠信息新技术,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快对传统批零贸易餐饮业的升级改造,全市商贸流通行业呈现逐步升温、小幅走高的总体格局。2010年,全市实现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52.7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20.5%,比“十五”期间高出7.7个百分点。

  ——金融业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加大,虽然“十五”后期以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加大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但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存贷款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432.52亿元,相当于“十五”期末的2.8倍,年均增幅达到22.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6.58亿元,年均增长14.3%。金融业对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截止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226.8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4.8%。在“十五”末,还是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而到“十一五”时期,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吴江农商银行、黄石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纷纷在咸宁设点,赤壁花旗货款公司和金源、兴银等小额货款公司先后开业,标志着“货款零售商”正逐步进入我市信贷市场。特别是以住房、汽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发展的一大亮点,2010年末,我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42.38亿元,比五年前增加了25.32亿元。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使得金融业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63亿元,5年中平均增长速度达56.6%,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由“十五”期末的1.1%提高到4.3%,成为服务业中比重上升最快的行业之一。

  ——房地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着力建设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五年中,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6.94亿元,累计竣工住宅面积431.93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十五”期末的27平方米扩大到41.48平方米,农村居民的住房面积由38.2平方米扩大到41.68平方米。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同时,还带动了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代理、咨询担保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使房地产业逐步成长为服务业新的支柱行业。2010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18.6亿元,年均增长15.9%,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0.5%,比上年度上升了0.1个百分点。

  4、吸纳就业明显增加,维护稳定作用突出。“十一五”期间,咸宁市各级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吸纳新增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主要渠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鼓励和引导灵活就业人员进入旅游、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截止2010年底,我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达146.68万人,其中服务业从业人数为64.68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4.79万人,五年中,服务业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近1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逐步增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31.41:24.84:43.75调整为2010年的30.81:25.09:44.1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比“十五”期末上升了0.35个百分点。

  二、十一五咸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整体实力偏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一是从增加值上看,2010年咸宁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3.0%;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省的63.5%。二是从增加值的增速上比较,2010年咸宁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慢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

  2、缺乏服务业龙头企业。咸宁过去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无论是工业内部,还是一、二、三产业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宽、不广,服务业网点单体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不能起到引领、带动发展的作用。

  3、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区服务业发展较好,农村服务业发展较落后,特别是农村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城区。城乡二元化格局,严重制约了我市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4、对服务业发展认识有偏差。近年来,我市对服务业的认识尽管有所深化,但在许多人意识中仍然存在偏差,认为服务业是走完工业化进程之后的产业发展阶段,现在抓服务业,为时尚早,是舍近求远;服务业是依赖于农业、工业发展的产业附着物,只要农业、工业搞上去了,服务业就自然起来了;服务业不是实体产业,强调服务业是避实就虚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着服务业的发展。

  三、当前咸宁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1、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拉动服务业发展的增长空间。近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经济正步入发展快车道,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咸宁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居全省第10位,在“1+8城市圈”8个地级市中仅高于鄂州、仙桃、潜江三个城市,仅相当于宜昌、襄阳两市平均值的36.0%,相当于城市圈内四个总量靠前地级市平均值的65.8%。从数据资料上看,咸宁服务业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凸显出发展空间较大,特别是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化加速的阶段迸发的潜力和拓展的空间巨大。

  2、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拓展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随着居民收入的明显提高,消费理念也逐步转变,对服务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咸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22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9%,高出“十五”时期2.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11460元,恩格尔系数为35.9%,城镇居民消费层次正迈进发展型与享受型,更多体现在文化娱乐、保健、交通通讯等精神领域消费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也表现为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越来越注重名优品牌,因此品牌消费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商机。此外,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保持惯性增长趋势将拉动较大的需求,2010年咸宁市汽车零售额6.2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0.7倍,在所有商品类别增幅中居领先位置。年末个人短期及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149813万元,比年初增长2倍多。

  3、“强市战略”的加快推进,有助于拓宽服务业发展的承载空间。城市是服务业最重要的投入和产出基地,城市化水平越高,对服务业发展的承载空间就越大。按照“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总体目标,在“十二五”末,咸宁要如期实现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中心城区范围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届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聚集巨大的服务业需求潜力,如城市扩建将迅速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聚集众多人气,尤其推动零售业、餐饮业的繁荣和文体娱乐及居民服务的兴旺,同时也加速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扩张。

  四、加快咸宁服务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目前,咸宁市服务业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需加强产业互动,突出优势产业,挖掘特色资源,完善发展体系,从而形成跨越式发展态势,全面提升辐射水平和竞争优势。

  1、重点加强二三产业互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是加强商贸物流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将物流基地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实现物流业与工业的完美对接,减少工业运输成本,从而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二是加速信息和科技服务与工业的融合。工业化的飞跃推进尤其需要信息和科技的支持,进而促进信息和科技服务的快速自我突破,这是相互拉动的关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三是促进工业经济与金融业的协调发展。金融对咸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仍然不足,2010年工业贷款构成比率仅为7.2%。政府应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适当降低私人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为金融市场化创造条件,丰富贷款种类,特别增加对高新技术工业产业和中小工业企业的贷款。

  2、重点挖掘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一是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咸宁市商贸物流业虽初具规模,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缺乏大规模、远辐射、多功能的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首先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好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然后是培育特色产业,完善业态布局,形成产业特长效应。最终将咸宁打造成为湘、鄂、赣三省周边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全国二级物流节点城市以及湖北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进生态宜居建设。咸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品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因旅游景点分布散漫,高附加值的精典线路尚未完全形成。应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为抓手,突出“生态、低炭、宜居”特色,整合各种旅游资源,黏合旖旎自然风光和挖掘乡土文化,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提高弹性需求。同时,需推动区域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关系,促使各方面资源优势互补,促使旅游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快速引导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是突破服务业需求限制,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力,而咸宁市服务外包业才处于起步阶段,近期应该发展后勤办公、顾客服务、采购及信息技术服务等后台服务,需建立激励本市企业服务外置的机制和加强载体建设;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进而承接知识服务和决策分析、研究开发等高端服务环节。

  3、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做大做强。一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要加强高层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开发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同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从外吸引和聘用高级人才;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普通员工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要创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吸纳人才,留住人才;要注重提高员工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业务水平,增强其就业、创造职业变化的能力。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手段。企业必须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根据现时情况,及时调整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运作企业,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三是横向联合,纵向协同,做大做强。要想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把资本生产的规模化要求同现代消费的分散化有机结合起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以取得“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或范围效益”。

  4、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加大行业管理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对服务业市场的政策引导和管理作用。一是要协调好各政府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减少因为政府部门之间因为衔接失误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二是要制定并完善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行为,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三是要做好相关行业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组织工作,鼓励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发挥其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与政府等方面的作用。四是要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发挥信息导向作用。

  5、加快引资步伐,增强发展后劲。虽然咸宁市近年来服务业招商引资取得快速进步,但品牌效应较强的企业仍然不多,特别是引进物流和商务服务业的大中型企业寥寥无几。因此,进一步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提高总体水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注重引进有品牌的重大产业项目,并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发展环境,降低准入条件,为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积蓄丰富有力的发展后劲。

  6、加强服务业统计,为宏观调控提供客观依据。服务业本身具有诸多特点,如服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服务单位规模小、数量多,此外还有不确定性即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服务业统计的难度大大高于其他产业。再加上目前服务业统计投入少,基础弱,涵盖面小,这就使得我市服务业统计显得更加不足,统计不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所以,目前要加强服务业统计的投入,夯实基础,积极探索服务业统计的方法制度。同时要加强服务业信息交流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制定服务业长远规划和相关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提供客观依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