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富春山居图》谈中国山水画

2011年07月14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王义伟

  因为《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忍不住说一说山水画的事情。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凡卓有成就的画家,都是既师造化,又师前人。当他们师造化,就徒步山脚江畔,“搜尽奇峰打草稿”;当他们师前人,则心摹手追,“衣带渐宽终不悔”。

  中国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画家们通过自己的画,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隐匿山林、淡泊情怀的人文精神。

  在五代以前,凡山水画,必然和隐居有关,这几乎成为一个定律。一直到北宋,北派山水画的集大成者郭熙才突破这一传统,提出“君亲之心两隆”、“不下堂筵而坐穷泉壑”,意思是不必隐居、不远离官场、不远离家乡,也能享受山水之乐。这虽然是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大突破,但,淡泊、简远、安宁,一直是山水画大家们的主流情怀,且千年不变。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体现的就是这种情怀。

  在画面的比例上,中国山水画也形成了自己的规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山的高度最多一丈,树只有一尺,马匹一寸,至于人物,则小如一豆。很多人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往往震慑于其画面、笔墨而忽视了其中的“豆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江畔小舟及垂钓者,也是很小的。

  山水画的起源,众说纷纭。我们不妨将山水画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一个重要的源头。因为这是山水画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山水画就有了自己的灵魂。

  东晋时期,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一个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国山水画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构建这个思想体系的画家代表人物有戴奎、宗炳、王微、谢灵运等。

  前面说过,五代以前,山水画必定和隐居有关。戴奎认为,隐居不是为了“逃人患、避争斗”,而是为了“翼顺资和,涤除机心,容养淳淑,而自适者尔。”也就是说,画家隐士要通过避居山林,培养平和的心态,清除狡诈的心机,使自己心地纯净,自我满足。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认为,“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也就是说,圣人主动效法自然之道,使贤者通达;山水以其具体的形貌显示自然之道,使仁者身心愉悦。

  戴奎、宗炳等人的理论,为中国山水画确立了一个千年不变的思想,就是形神皆备。一幅画,不但要有形,更要有神,要有神韵,有思想,要体现作者的情怀。

  因为追求神韵、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不是对自然山水的照抄,画家们行万里路,搜尽奇峰,然后通过自己的画笔,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自己心目中的山水。

  以《富春山居图》为例,世人皆知黄公望画的是富春景色,但现实中的富春山水,无法和画作一一对照。人们只是觉得,画面上的山水和现实景色,又像又不像。

  国势的强盛和衰弱,也对画家有影响。

  北宋时期,疆域广大,国家实力强大,画家们的心胸也开阔。北宋初年的关仝、李成、范宽,画的都是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布局雄伟,震撼人心。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台北故宫几十万件文物,如果非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应该就是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就是大山大水的代表作,有人对这幅画作出“迫目以寸”的评论,巨大的山体给观画者的感觉,就是近在眼前,甚至头稍往前一探就碰到了。

  到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画家们也开始小里小气,只画一点点景色,虽然精致,却少了气势,以至于南宋最著名的两个画家,马远被称作“马一角”(只画一角的景色),夏圭被称作“夏半边”(只画半边)。

  还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大画家,很少自夸的,他们很谦和、画画也很用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画了好几年。

  现在有的画家,作画速度很快,产量很高,还自我吹嘘或被人吹捧为多少年才出一个的人物。这在古代,简直不可想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