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4日 06:44 来源:时代周报
钱军辉
6月的居民消费指数(CPI)于7月9日正式发布,数据显示,同比上涨达6.4%,食品价格上涨14.4%,其中,猪肉价同比上涨57.1%,对CPI的贡献高达21.4%,将通胀率一举送入6时代。
就在两周前,温家宝总理还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对抑制通胀有信心。当时网友的调侃—“我们有信心,可是猪不听话怎么办?”表达的正是人们对猪肉价格飙涨的担心和无奈。人们的担心并非多余。肉价持续上涨,最受伤的正是信心。而通胀走势跟信心很有关系,因为通胀预期有很强的自我应验(self-fulfilling)效应。如果企业主、劳动者和消费者都预期未来有更严重的通胀,那么企业主会囤积原料和产品,劳动者会要求更高的报酬,消费者会提前消费或囤积,于是通胀马上实现。
“猪肉领涨,CPI跟跑”的局面似曾相识。2007年4月猪肉价格突然开始上涨,上海地区预冷猪批发价从每公斤11.3元涨到7月份的17.4元,经过夏季猪肉淡季的短暂调整,继续飙升至春节前后的近22元/公斤。那一轮猪肉价格攻势,与当时华南雪灾合力,将通胀率推高至2008年4月的8.5%。而跟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猪肉价格飙升的起点更高。目前正值猪肉消费淡季,但猪肉价格已经创下历史新高。很可能发生的是,猪肉价格将夏季盘整,10月左右重拾升势,到春节前后见顶。而暴涨之后将是暴跌。2008年春节过后,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年后上海地区预冷猪批发价跌去50%。当时众多民间资本受高价以及补贴政策吸引而养猪,结果在肉价暴跌中血本无归。
肉价涨,消费者伤不起;肉价跌,猪农伤不起。因此就如温总理所说,稳定猪肉市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问题是如何稳定猪肉价格。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猪肉价格大起大落,正是政府过度关注和“扶持”种下的恶果。政府对鸡牛羊的关注远逊于猪,鸡牛羊价格波动也远低于猪。
为什么政府扶持不仅没用,而且有害?因为政府出台和落实补贴政策需要时间,等到补贴政策产生激励效应时,猪肉价格早已回落。迟来的政策刺激会进一步打压肉价,成为伤害猪农的政策。等政府收回政策已经太晚,很多养殖户已经因亏损而大量淘汰母猪出局,为下轮猪肉价格暴涨埋下定时炸弹。
商务部的生猪储备也不宜再扩大。商务部的逻辑是,政府可在价低时收购生猪,价高时出售,从而平抑生猪价格。但这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地方政府跟市场参与者一样有成本压力,希望在更低的价格收储,在更高的价格抛出,不仅起不到平准作用,还可能助跌助涨—因为猪肉存储不能超过半年,生猪储备很可能没有在价高时抛出,而是在价格走低时不得不“刚性”抛出。或者是抛得早了,在更高的价位因储备规模要求而刚性吸储。
那么该如何稳定猪肉价格?政府应从完善市场入手,其中最具长效的措施是引入生猪或猪肉期货。一头猪仔养到可以出栏,至少要6个月时间。其间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养殖户无法预知6个月后的价格,必然导致不足或过度投入的问题。因此为帮助养猪户规避风险,更加理性地投资和投入,必须引入生猪或猪肉的远期或期货交易。当养猪可借金融工具实现稳定的回报,猪肉价格就不会脱离饲料基本面而大涨大跌。
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引入冷冻猪腩和生猪期货,可见猪类期货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实际上,大连商品交易所早在2008年已制定出台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规程,推出生猪期货只欠政策东风。
对中国人来说,养猪业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越重要,越应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而不是依赖政策刺激。政府仍然可以有所作为,那就是让市场更完善。
作者系美国rice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