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1:3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毕祎
诞生于中世纪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在《留声机》杂志评选的世界20大无伴奏合唱团中位列第一。7月15日与17日,这支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合唱团将到访北京国家大剧院与上海音乐厅,献上全套英国现当代作曲家的合唱作品
西方音乐传统中,无伴奏合唱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罗马教皇统一各大宗教流派思想的企图。教廷认为,统一《圣经》、礼拜仪式流程以及僧侣的等级制度,有助于从行为上到思想上统一全教会。一切不合教规的音乐形式都被排斥在教堂之外,其中包括在唱赞美诗的过程中用乐器伴奏。
当时的西方音乐里,器乐被明确地划归为世俗音乐。在宗教领袖看来,小提琴、双簧管、琉特琴等乐器无非是农民起舞的伴奏或者骑士泡妞的法宝,此等沾染世俗污秽的东西是万万不可以与赞歌同时奏响的。唯一可能的例外是管风琴,这种乐器被定义为神圣的,从而被保留在大型仪式当中。
于是,欧洲各大教区纷纷调整诗班的设置,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无伴奏合唱传统。随之诞生的众多合唱团体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水平一流。在最近《留声机》杂志评选的世界20大无伴奏合唱团中,这支合唱团排在了第一位。
国王学院合唱团隶属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礼拜堂,那是剑桥地区最漂亮的建筑。这一宗教场所始建于1446年,由国王学院的创立者亨利六世兴建。但这座哥特式建筑历经沧桑,直到1531年才完成,此时已是亨利八世的都铎王朝初期。这座教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扇形肋拱(哥特式建筑的标志),使得连成整体的主空间非常宽大。长方形的内部空间拥有良好的声学效果,即便是细微的低吟也能顺利地传到远处——这里就是国王学院合唱团的驻地,也是他们的服务场所。
国王学院合唱团实际上在礼拜堂建成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侍奉工作。既然是国王建立的项目,自然与王室关联紧密。礼拜堂落成前,合唱团的驻地被暂时安排在亨利六世的皇家礼拜堂,为王室宗教活动提供音乐支持。到亨利八世时代,合唱团入驻学院礼拜堂,为国王学院每日的宗教仪式歌唱。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今天。
所谓传统,自然包括很多形式上的人造之物。譬如,每天清晨,合唱团要统一着装,身穿传统的黑色长袍和高高的圆顶礼帽,步行前往礼拜堂。这在今天看来相当具有穿越感的装扮,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哈里·波特里的魔法学院。在礼拜堂,他们会更换上红白两色的外袍(英格兰国旗的颜色),在首席领唱或助理的指挥下诵唱经文和赞美歌。
除了每日的礼拜仪式以外,合唱团最具声誉的演出内容是圣诞节的“九日课与赞美歌”。这套仪式音乐相当于一部“弥赛亚”式的清唱剧,按照《新约》中耶稣生平顺序诵唱。这个圣诞仪式的创立过程已经很难确切考证其起源,公认的说法是,特鲁罗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于1880年的圣诞节第一次安排了这样的仪式。此人后来升迁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也就是英国公教会的最高领袖。从而将这个仪式推广到其他地区。
1918年,国王学院合唱团第一次把这个仪式纳入自己的曲目,从此成为每年圣诞节的例行曲目。自1928年起,BBC每年都对这一仪式进行广播直播(只有1930年未能进行),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频遭轰炸的情况下,仍不间断。可以说,每年圣诞节,国王学院合唱团通过BBC的电波给战争阴影笼罩下的伦敦市民带去无穷的希望与力量。
最初的国王学院合唱团只有童声声部,这些孩子均出自国王学院附属学校。在过去,只有贵族和重要官员的子女才有资格进入。如今,童声声部保留着16个位置,加上初级学院,最多也不过20人,却是从540名附属学校学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所有的小歌手都要经过严格面试才能入选,只有当中的拔尖者才有机会获得去伊顿公学,乃至最终进入国王学院的奖学金。
1927年,为了完善合唱团的声部建制,国王学院合唱团另设了14个其他声部的歌手位置,这14个人最终从国王学院的在校生中选出。他们分担了从女低音到男低音的其他三个声部,构成完整四声部建制。曾多次来访中国的国王歌手演唱组的成员就都是出自这14人团队。
历史上,从童声合唱团到成人歌手,总共不到30人的小团队送出了一批批顶尖的音乐人才。英国音乐史上鼎鼎大名的奥兰多·吉本斯(1583~1624年)就曾在童声声部演唱,前皇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安德鲁·戴维斯爵士也曾是合唱团团员。
除去一届届毕业离去的歌手们,合唱团的音乐总监同样是英国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君主制时期,因为合唱团与王室的特殊关系,音乐总监的高贵地位自不去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国王学院合唱团的指挥和总监,通常必须具有过人的学识才能担当。
现任总监史蒂文·克里奥伯利自1982年就担任这一职位,至今已近30年。这30年间,他不仅保持了合唱团的高水准和日常宗教工作,同时拓展了新的曲目范围。甚至为传统的圣诞夜九日课与赞美歌委约了新的音乐。在他的促成下,合唱团与BBC和EMI进一步合作,播送和录音令乐团名声进一步远扬。2010年甚至还开启了英国严肃音乐团体进行网络直播音乐会的先河,将《弥赛亚》通过网络传播到欧洲和美国等地。
2008年,EMI为国王学院合唱团出版了《九日课与赞美歌》的专辑,以此纪念BBC转播圣诞节音乐会80周年,并开启了剑桥大学成立800周年庆典的序幕。这张专辑充分展示了国王学院合唱团的最高水准,也是英国合唱音乐传统的集中体现。
其实,英国音乐在欧洲音乐史上是相当另类的。因为在交响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大为兴盛的时代,英国没有贡献过一位世界级的作曲大师。因此,到19世纪末,英国音乐开始复兴时,音乐家们唯一追溯的传统便是合唱音乐。斯坦福(1852~1924年)与沃恩-威廉斯(1872~1958年),乃至后来的布里顿(1913~1976年)与蒂皮特(1905~1998年)都从丰富的合唱音乐中寻找自己音乐作品的灵魂。
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塑造着英国音乐现今的状况:一方面是严谨而保守的传统,国王学院合唱团至今仍延续长袍装扮与一成不变的日常礼拜仪式;另一方面则是努力寻求时代声音的尝试,如同克里奥伯利寻找的现代作品与新媒体的支持。正是这种反复求索的态度和高标准的演出质量,确保了国王学院合唱团作为无伴奏合唱传统捍卫者的形象,也确保了英国音乐生活的生生不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