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构建国土空间“三大战略格局”

2011年07月15日 1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我国国土空间“三大战略格局”,即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国土空间结构的调整变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配置效率。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区、农村居民点和各类开发区的总面积已经相当大,但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把空间结构调整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之中,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从占用土地为主转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

  构建国土空间“三大战略格局”,正是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国土空间开发提出的战略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构建国土空间“三大战略格局”,必须有一整套配套的政策体系,也必将带来一系列发展理念的变化。空间结构的调整,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就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托空间结构调整,因为任何产业最终都要落实在空间布局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把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在财政政策上,将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在投资政策上,将把政府预算内投资分为按主体功能区安排和按领域安排两个部分,实行二者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

  在产业政策上,现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将细化调整,进一步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

  此外,环境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也都要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分类管理。

  我国地域宽广,各项政策都应该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管理,逐步缩小政策针对的地域空间单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构建国土空间“三大战略格局”,确定了3个优化开发区域、18个重点开发区域、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7个农产品主产区,这样划分,政策单元就变成了53个,各项政策的针对性也就更强了。而一些扶持性的政策,还可以更加集中地用于支持相应主体功能的区域,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比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支持,可以主要用于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农惠农政策则可以集中用于支持“七区二十三带”农业主产区。这样一来,每一个地区都能集中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政策的扶持效应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