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平衡是一种修行

2011年07月15日 17:23 来源:《英才》

  主持|本刊记者 罗影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嘉宾|全球家族公益协会创办人 佩姬·洛克菲勒

   藏族歌手 央金拉姆

   悠季瑜伽创办人 尹岩 出处|《英才》杂志2011年7月刊

   忙于慈善,抑或是苦心修行。

  很多人以为,通过对某种禅修的刻苦钻研与倾心投入,就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修为。但是,真正的理性之声告诉我们,在没有弄清方向与前提的情况下,一切行动都是徒有其表的“装腔作势”,最终,你不会得到内心的洗涤。正如为了升官发财而求神拜佛一样,先有了目的的礼佛膜拜仅仅是求心安,而并非笃信。只有心底无私的虔心,才会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愉悦。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的企业家们终日忙忙碌碌,其内心深处却仍空空荡荡的原因所在。

  从一粒沙中,可以窥见整个世界。那么究竟,要怎样用沙粒折射出的七色彩虹填满那些空空荡荡的内心?又是为什么,我们要填满它?

  阴与阳

  主持人:对你来说,做人和做企业,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佩姬:平衡,是我做所有事情的最高目标。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能量,中国文化中也有专门的说法,叫做“阴阳”。很多年来,在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中,男性化的、阳刚的力量被过度重视,比如竞争、探险、征服……当然,在一个成长型社会里,这种力量是很重要的。然而,当一个社会只尊重男性化力量,而忽视女性化力量,比如支持、滋养、和解、慈悲心、同理心——感同身受的能力,整个社会和人类都会被扭曲。

  同样,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一旦失去这种平衡,他(她)的价值观也会发生扭曲:过度偏向男性化特质,他(她)就可能太过具有侵略性、竞争性、自我膨胀;过度偏向女性特质,他(她)就可能太过被动、服从,有一种受害者心态、自己把自己当作弱势。

  在这个层面上,全球家族公益协会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用金钱去帮助别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世界和每一个人达到内在的阴阳平衡。而完成这种平衡的过程,其实是对自身内心的最大修行。

  尹岩:瑜伽修为让我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我不再对别人进行审判,而只对自己自省。其实,无论亲人还是路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只有生命本身是你自己的。你不能因为别人不正确的行为而让自己也不正确,不论别人如何,你仍然要走在自己的路上,不被别人带走。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当然,作为企业家,必须既有进攻性、又有自省力。男性特质中的一往无前、大刀阔斧是必须的;女性特质中的包容、韧性和柔和也是必须的。

  央金拉姆:在中国,很多女性企业家没有家庭,或者家庭不太幸福,她们像男人一样在商场上拼搏,张大了凌厉的一面,但缺失了原本应有的一面,所以内心很不快乐。其实,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女性天性的作用非常重要。你或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家里,如果母亲不开心,孩子和父亲都不会开心。母亲扮演的是一个类似空气的角色,平常可能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和重要,但一旦失去,你就没法存活。如果女性能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取得平衡,整个社会会更加和谐。

  进与退

  主持人:要达到身心的平衡,有哪些方式?

  佩姬:光靠钱肯定是做不到的。英文中有“老鼠赛跑”的说法,就是形容这种状态。人生需要一些停顿,有时候可能要往回走一点。至于具体的方法,太极、气功、禅修、瑜伽……都是很好的。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完全有答案。

  尹岩:事实上,中国的古老文明中早就有关于身、心、意平衡的思索,这是我们的一大财富。有时候我甚至会想,人类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因此,无论你去读佛、读老子、庄子,读南怀瑾,还是练瑜伽、打太极,都可以,只要对生命有所反省,就是一种修行。

  央金拉姆:西藏文化里,有“同体大悲”的说法,其实指就是“同理心”:能感觉到对方的心,能融入对方。因此我们说,如果人们能怀抱着同理心去做慈善,哪怕再小的善举,都是一种特别的修行,是开发自己慈悲心和智慧、让自己和社会都达到平衡的过程。

  主持人:对企业家这个群体来说,修行意味着什么?

  尹岩:修行是一个不断拔高自己的过程,它能让你从日常生活中高出一截来,这是一种时空的高度。人在时空中,高出一度,你就能有更好的判断和更好的定位,你就有了对事情更全面的分析能力。日常生活是最埋葬人智慧的地方。有时候,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就赶紧告诉自己:停一下,你要跳出来。对企业家来说,高度是必须的,没一定高度的人做不了企业。有人说,修行会让人出世、不谋进取,我倒觉得,修行对入世比出世更重要,它能让你对生命的价值、对企业的价值有更清醒的认识,知道该往哪儿走。

  央金拉姆:中国传统文化讲“牺牲、奉献”,而在西藏文化里,有“桥梁”的说法。其实,“桥梁”是菩萨的意思,为别人搭桥,是需要修行到很高境界才能做的。有些企业家局限在被放大的自我里,赚了很多钱,但没有机会与更多人分享,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给与得

  主持人:你怎么看待给与得、施与受之间的关系?

  央金拉姆:给与得是同等的。通常,你在给的同时,会得到一种无上的快乐。但如果你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施舍别人,像对乞丐,那就说明你并没有“悲心”。没有悲心的人去做慈善,是很危险的。

  佩姬:我从家族长辈们的言行中,得到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启示。当年我念高中时,参加了一个交换生计划,在美国哈林黑人区的一个学校里结交了四个比较好的朋友,并邀请他们到我家里做客。过后很多年我才知道,父亲后来私下资助了这四个朋友所有上大学的费用,但他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可能在他看来,做这些事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必要在别人面前提起和炫耀。

  尹岩:没有纯粹的给、也没有纯粹的得,二者本来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你行善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给,其实我觉得你给出去的东西比你得到的东西少。因为你给出去的都是多余的,而得到的恰恰是你缺少的,比如心灵的慰藉和喜悦,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奢侈。所以说,要给,就给你有的,不要给你没有的,否则反而把自己带入了一个怪圈。如果给的过程不快乐,最好别给。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