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6日 10: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15日,两位农民在河南省西平县一处粮食收购点装运小麦。2011年河南夏粮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26.3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收,并创历史最高纪录。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统计表明,今年全国夏粮产量为12627万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连续八年丰收。
硕果累累,业绩骄人,但“八连丰”后,我国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还有多大增产空间?农业生产走势如何?
“八连丰”创出夏粮生产新高度
年丰岁稔,仓廪充盈。“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历史罕见旱灾,我国夏粮生产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为稳定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胡元坤说,今年夏粮增产是在连续7年丰收基础上取得的,起点高、难度大,成绩来之不易。
回首近几年,夏粮生产几乎都是在灾害频发中开局,却又在喜获丰收中结束。在“风不调雨不顺”的背景下,能够获得“八连丰”,其中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总结。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是连续获得丰收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今年,抗旱保粮的国家行动力度空前。国务院自今年1月起,50天内召开4次常务会议和2次全国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粮食和农业工作,新增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全面启动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这些政策措施中,有些内容在我国粮食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胡元坤介绍,在与旱情抗争的100多天里,包括政策激励、投入保障、科技推广等在内的一整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促进了资金、资源、人力、物力的广泛整合和有效配置,为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为夏粮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气象部门全程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为抗旱减灾争取了主动;科技、农业部门密切协作,逐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有力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和产量形成;水利部门在重旱区抗旱期间,累计启用机电井170万眼、泵站1.7万处、机动抗旱设备299万台(套),确保了冬小麦顺利返青拔节……
丰收的关键,还在于科学的防灾减灾。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到现在的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我国摸索并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抗灾减灾路子。
“八连丰”后粮食增产压力凸显
八年丰收,一年难于一年。干旱、低温、洪涝……极端天气逐年增多,一些问题随之暴露,在迈向粮食生产新阶段时,这些更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中国气象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灾害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时段异常、区域异常、影响加重的趋势。
(责任编辑:马常艳)
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总体呈加重趋势。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
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防灾减灾形势日趋严峻,为粮食生产敲响了警钟。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说:“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资源有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也日益凸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扩张,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紧缺。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890多万亩;淡水资源供给从南到北全面趋紧,生产、生活、生态争水矛盾加剧,这些都压缩了粮食的发展空间。
此外,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显示,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小麦的种子价格比去年涨幅超过30%,碳酸氢铵、复合肥等化肥价格涨幅均在20%以上,机耕、机播、机收服务费上涨15%,平均亩均成本上涨80-90元。还有,抗灾救灾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年初抗旱为例,多浇一次水、多施一遍肥,每亩需增加成本40多元,粮食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
八年来,夏粮生产历经无数考验,取得连年丰收,这表明粮食生产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当前,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才能实现产量的新突破。
“更要看到差距和问题,珍视已有的宝贵经验,继续保持高产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张华建说。
(责任编辑:马常艳)
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积极性
“在农业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稳产增产的根本动力源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要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考虑出台新的支持补贴政策,对水稻等重要粮食品种实行差价补贴、价外加价等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胡承霖指出,在稳定现有惠农政策的同时,要将投入和补贴向种粮农民、种粮大户、种粮地区倾斜,鼓励其提高产量。
此外,继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建立长效防灾减灾体系,可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添动力。
“要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江西省农业厅党委书记毛惠忠说。
水利部统计,今年的中央水利投资初步落实1134亿元,较2010年年初的814亿元增加39%。各地也纷纷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毛惠忠建议,水利投资的重点要向易旱易涝地区倾斜,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向粮食调出地倾斜,分轻重缓急,把有限资金花在刀刃上。
“要总结经验,把过去作为危机应对的措施常态化。”程国强建议,建立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立足防大灾、抗大灾、长期抗灾,建立稳粮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装备水平,强化农业服务体系,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