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公经费密集受拷

2011年07月18日 00:59 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黄晶华 实习生 徐曼曼

  有专家预计,今日或将迎来“三公经费”公开的高峰。不过,这离“约定时间”已经晚了17天

  截至7月17日,已有24个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而同时,仍有八成数量的单位尚未公布。当数据密集袭来,公众仿佛只能在懵懂中任凭相关部门解释费用居高的原因。那么,到底“三公经费”有没有标准?怎样的支出算高支出?公布之后,谁来问责过度消费?

  扎堆周末公开

  刚刚过去的这一周被网友们称为“三公经费”的公布周——国家审计署、国务院发展中心、文化部等十几个部门相继公布了“三公经费”,仅上周未,就有包括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7个部委在官网上公开这一数据。

  有专家预计,今日或将迎来“三公经费”公开的高峰。不过,这离“约定时间”已经晚了17天。

  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中央各部门还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的2010年决算数和2011年预算数。

  对于周末扎堆公布的现象,有分析认为,这体现了一定的技巧性,因为周末公众关注度小,“挨骂”的可能性也就小。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蔡琛和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高鹏怀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公布的时间是随机的,集中在周末公布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截至昨日,公开数据的部门中,仅有国家审计署公开了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较为详细地列出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情况。其中,审计署更将出国费精确到团组、人次,接待费也精确到“人次”;公务车运行经费精确到平均每辆车的费用,是目前惟一公布了公务车总数的部门。

  公布之后又怎样

  各部委公布的数据有高有低,对于看似“花得较多的”部委,公众颇有微词,那些花得多的部门也开始解释了。

  商务部说:因公出国经费比例过高与商务部的工作性质有关,中国每年要召开五六十个双边的政府间联委会,同时不断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科技部说:公务接待费用中外事接待费占很大比重,是因为2010年科技部共接待164个国外来访团组、1081人次,发生外事接待和各类会议费用合计1347.28万元。

  这些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公开的目的难道只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部门做了哪些日常工作吗?

  有评论认为,对于“三公支出”公开,公众真正想了解的,是这些权力部门有没有浪费纳税人的钱,有没有腐败。但以目前的数据,公众仅能了解到一些数字而已。在没有标准衡量的前提下,更高层部门又该做些什么?

  “公布”应制度化

  根据财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比2010年实际支出减少4200万元,不过这个幅度并不大。

  马蔡琛对《国际金融报》表示,现有的财政收支统计支持不了“三公经费”的统计。另外,他也指出,“中国‘大政府’的运行方式,必然导致了政府运行的行政成本过高。”

  高鹏怀则认为,公开“三公经费”能够让公众不再主观猜测政府的行政开支,根据国际经验,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法定性、可及性和监督性,中国在前两者上做得尤其不足。

  “三公经费”的公开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高鹏怀看来,“公开之后,需要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的公开制度,包括公开时间法定化,公开方式法定化和公开内容法定化等。”

  他认为,目前公众对三公的高度关注度有助于推动有关部门对行政开支引起关注;但另一方面,公众的“过分监督”,可能会干扰到这些部门的正常运作,导致“矫枉过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