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自主品牌也须优胜劣汰

2011年07月18日 01:30 来源:一财网

  近些年来,自主品牌好像成了香饽饽,实际上中国从来不缺自主品牌。

  看过一篇文章,说上海品牌(或者叫自主品牌)有两个辉煌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上海名牌约占全国的80%,到90年代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60%,90年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在2007年的547家中国名牌中,上海只有33家企业的24项产品榜上有名,位居第五位。”“如今,当年叱咤风云的上海老品牌、老商标,大多已成明日黄花。据统计,上海发展好的或比较好的老品牌、老商标不足20%,发展平平的占15%,而65%公众耳熟能详的老品牌、老商标渐渐退出市场,甚至随着企业的破产而死亡。”

  建国以后新创建的品牌,本来也是顺应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但是那个市场是被扭曲的市场,不讲竞争(社会主义竞赛),不讲经营特色,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那个市场是紧缺的市场,供应不足,消费水平也很低,消费者需要的是价廉物美的基本“吃穿”,没有能力消费更多的耐用消费品,因此也很难发展品牌(也就是个牌子);那个市场是封闭的市场,不允许外资进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因此在产品开发、质量改进、提高服务水平方面没有竞争的动力和压力,也就很难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品牌不能适应,也就难以生存。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有竞争,有优胜劣汰的情况发生。

  汽车工业有一个经济规模的问题,也就是在一定规模下,单位成本会比较低,形成市场优势。上世纪80年代我们常讲30万辆是一个经济规模,那只是工厂的合理规模;90年代开始提倡200万辆大集团,但是在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岁末,菲亚特CEO马尔乔内表示:“如果你需要维持盈利,那么你每年至少要生产550万到600万辆车。这并不是强调产量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与这个产量规模相匹配的企业各方面结构的重要性。菲亚特目前的产能还不够这个数字的一半(2008年产量约220万辆)。我们也不是唯一一家未达标准的,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合作联盟。”

  为什么要600万辆规模?现在汽车生产都采用平台方式,一个平台的开发费用要30亿美元,国外认为最少需要100万辆的产量来摊薄这些成本,而为了竞争,一个大公司需要5~6个平台,这就需要600万辆左右的规模。我们的多数自主品牌企业也开发了很多平台,有的甚至有8~10个之多,但是只有30万~40万辆的产量,即使我们的开发费用没有国外那么多,但是每个平台5万辆左右的产量无论如何也难以消化开发费用,有的企业已经陷入困境。小的企业虽然也能开发出需要的平台,但是在技术实力方面难以同巨头竞争。

  中国汽车市场最后会有多大,现在不可能有一致的意见,但是4000万~5000万辆是可能的。在这样一个规模下,有关部门希望外资占一半,也就是还有2000万~2500万辆是自主品牌的,这样的规模大约可以容纳5~6个500万~600万辆规模的自主品牌企业,现在在“八大金刚”(四大四小)之外,至少还有10个轿车自主品牌,我们上面所说的市场容量之下,最多可以容纳三分之一的品牌。

  通用、丰田都是900万辆的规模,大众提出要扩张到1000万辆,现代-起亚集团和雷诺-日产集团目标会在800万辆,这其实就是在提高竞争的门槛,所以中国的自主品牌必须要通过联合—重组,形成若干至少500万~600万辆的集团,现有的自主品牌不可能都成为500万~600万辆的规模,也不可能都活下去。

  现在美国、法国实际上只剩下两大,德国和日本是三大,菲亚特、现代起亚是一家独大,中国能有五六大吗?(相关报道见C3)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