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8日 02:36 来源:新京报
合区波及2000余名官员命运;“三定”方案尚未形成
【官员样本·公务员盛立(化名)】
去年7月中旬,北京确定四区合并后,盛立(化名)选择离开原崇文区,到一家新单位工作。“没有什么对和错,也无法衡量得与失。”盛立说,他当初只是想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四区合并,曾波及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2000余名官员的命运。
下班后,盛立打了1个小时乒乓球,又到附近的林阴小路上散步,7月8日晚上7时30分整,盛立准备驾车回家。“晚高峰差不多过去了,不堵了。”这样规律,还可以躲避早晚高峰的新工作、新生活,盛立过了近一年。
不过,对去年7月的区划调整,盛立一直难忘。
人事调整突然而至
盛立说,东西城合并前,按北京城区部门编制的惯例,同事曾粗略测算了新东城区的处级干部数量,结果表明,原崇文区的处级干部,至少30%要面临分流。而在此之前,原崇文区一局级职位,正拟调整,相关候选人已产生。不过,随着新东城区的产生,该职位也随之冻结。
在一些同事的猜测中,原崇文区与原东城区的合并步伐,快速推进:一周后,四套班子搬家,两区集中办公;半月后,新东城区委13人领导班子确定;三周后,新东城区委领导分工公布。
这时,对区域合并“迅雷不及掩耳”的做法,盛立和同事们开始领悟到其用意。城区合并最大的难点和最敏感的环节,就在于人事安置。因此,高层一直在运筹帷幄,但为避免反弹和压力,相关安排均处于绝对机密状态,“一旦公开,想做什么都来不及。”盛立说。
40余名处级干部未消化
“东西城合并,精简的是塔尖,也就是局级和区属委办局的一把手,这有数量和岗位限制。”盛立说,处级干部没有减多少,区属委办局的副职反而大幅增加。
盛立举例说,由于原东城区、原崇文区的处级干部全部留任,这样一来,比如新东城区的园林绿化局,处级干部多达9人,比其他区县高出一倍。“原来,一个副区长负责四五个以至于更多的科室,现在只负责两三个。”
盛立认为,受上述简单“叠加”式人事调整模式的影响,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这一城区合并的初衷,暂未达成。原崇文区200多正处级干部,只有40余人未到新东城区工作,仅占20%,剩余百余人都已消化到新东城区。
盛立说:“出口太少,自然离休或可以提前离休的人员,少之又少。”市级部门提供的岗位,更有限,至于外调学习挂职锻炼的机会,也是凤毛麟角。这几种人员分流安置的主要手段,都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只能把人集合到一起,因为人家也没有过失。”
个人锻炼机会或减少
在新东城区办公大楼里,盛立只工作了几天。
正当同事们为前途顾虑时,他接到新的人事任命函,告别区县干部岗位,开始到新单位任职。
其实,在人事分流调整最敏感时期,盛立拿到的这张人事任命函,与四区合并没有关联。他说,早在去年年初,他已开始和这家新单位沟通。
时隔一年,盛立推测,如果当初他选择留下,极有可能还在原来部门、保留原职级,负责相似工作,“其实,就是把两个区两个相同部门的人马,合到一起办公,个人负责的具体工作肯定会少。”在他看来,“1+1≈2”的人事调整结果,缩减了个人的锻炼机会。
“三定方案”尚未形成
盛立选择离开新东城区的另一个理由是,担心自己不能很快适应新单位的部门文化。
盛立了解到,截至目前,个别同事还没有适应新的部门文化,虽在一起办公,但工作方式、工作习惯,仍没有跟原东城区的干部合二为一,“私下里还是有小圈子,比如吃饭,都是两张桌。这也很无奈,不是几年就能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编制办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虽然已并区一年,但截止到本月,新东城区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能的三定方案,还没形成,据此,盛立认为,人事分流安置虽然结束,但是人事安排仍处于过渡阶段。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