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8日 02:56 来源:京华时报
■求是
迷信洋货的消费者也当反思
一个中年女性在“达芬奇”店家欲哭无泪,诉说着她以天价购得劣质家具的遭遇,后悔当时“一见是美国制造就买下了”。这位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当了“冤大头”,值得同情,理当维权,可是不是也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呢?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评析“达芬奇”事件时认为,在这起商品造假风波中,假定商家的责任是99.9%,或99.99%,那么也有0.1%、0.01%的责任在消费者。不良商家正是瞄准了一些富人崇洋媚外、追逐高档商品的心态,不择手段,玩弄花样,将劣质材料混充商品中,粗制滥造冒牌洋货。这个分析不无道理。而我觉得白岩松可能还说得客气了一些,消费者的责任可能真不止0.01%、0.1%。可以想象,要是没有这样崇洋媚外的畸形心态,可能也就不会有畸形的市场,至少不会出现如此肆无忌惮、明目张胆的造假欺诈。“买卖”关系中,“买”和“卖”总是相辅相成的,“卖方”的冲动和目标,往往对应于“买方”的需求和欲望。两者互设条件,互联互动。
富人只要取之有道,钱多得没处花,无论怎么挥霍旁人无权干涉。十几万、几十万地购买大床、沙发,那是他的自由和选择。但这回发现自己当了“冤大头”,除了维权索赔之外,是否也该扪心自问,稍稍地反思自己哪怕是0.01%的责任呢?
摘编自《新民晚报》7月17日文/怡然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