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8日 08:22 来源:商务部网站
郭奶奶70多岁家住波罗小区,攒了不少废报纸、废纸箱。这些废品丢了可惜,拿出去卖又搬不动。正好小区门外有收废品的人蹲点,不但可以上门服务,开出的价格也比较合适。但郭奶奶总担心收废品的人手脚不干净,只好等到5点30分后,儿女都下班回家,才敢让他们上门服务。
郭奶奶的担忧并非个案,究竟再生资源回收该如何进行,才能既及时又安全呢?昆明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副会长张峰屹一语中的:“持证上岗,大力推行备案制。回收人员要进小区或大楼回收物资,必须先行登记备案,保安凭证放行。这样鱼龙混杂的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问题 “江湖式”经营很普遍
“一捡、二骗、三偷、四收”。张峰屹用这八个字归纳了目前昆明市在资源回收上存在的问题。
新闻路篆新农贸市场一侧,经常会有废旧物品回收人员占道经营。他们把回收来的旧电脑、旧家具等摆放到人行道上。在没有人行道可占的地方,他们还会将三轮车、面包车停在一起堵塞交通。
除了蹲点守候外,很多从事废旧物资回收人员的吃住经营场所都是连在一起的。张峰屹说:“去年官渡那边发生一起火灾,店主是收塑料的,店主夫妇第一时间去抢货,等反应过来后,孩子已经困在火海,抢不出来了。店铺里废氧气瓶、液化气瓶什么都摆着,安全隐患很大。”
“我们曾做过一次小调查,带着一坨铜,绕了40个回收点,没有哪个是不收的。而严格来说,铜属于生产性金属不允许市场回收的。”张峰屹表示,由于再生资源回收的门槛太低,江湖式经营的情况十分普遍。
统计 持证回收的不足1/10
据昆明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统计,目前,昆明市每年产生的再生资源总量约97.75万吨,已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回收为基础,以市场集散和加工为平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随着近年来昆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收网点虽然减少了,但回收队伍仍在不断扩大,总人数为24000人左右。张峰屹估计,在从业人员中,进行过登记备案的只有1500人左右。都是按照“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衡器、车辆、管理和规范”的 “七统一、一规范”进行经营。
再生资源行业减少的不仅是垃圾清运等方面的成本,很多东西都是算不出来的,工人赚取的报酬与所发挥行业价值根本不相等。一斤报纸1角多的利润,每天收100公斤也才10块钱。这就造成很多我们认为利用率较高的可再生资源,从业人员都不愿捡,使免费摊位推行出现不吃香的情况。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有794个社区回收站(点)挂牌,实行规范管理的有710个。应该说,昆明的再生资源回收已初具成效。但按照有关报道,由于缺少行业管理法规的约束,相关部门的监管难以落实到位,废旧物资交易市场极易成为不法分子销赃场所。一些经营户对如何确定所售物品是否为赃物时的回答啼笑皆非:“我们经验足,都是通过肉眼鉴定,不会有问题。”
建议 3平米摊位免费加入
张峰屹表示,很多市民除担心安全问题外,一提到废旧物品回收最关注的就是短斤少两,无序竞争只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培训来改善行业环境,也期盼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能得到公平、合理、公正的对待。”
作为“垃圾分类资源化,绿色环保校园行”主题活动的第一阶段,昆明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今年在41所学校发放了2000多张再生资源物资登记卡、2600多个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桶。也想借此唤回市民对再生资源行业的正确认识,重新树立形象和标准。
除了培训外,张峰屹也希望通过提供免费的加入方式,吸引更多从业人员转入正轨。“起码不用担心城管来找麻烦,可以安心从业。”这种免费的加入方式由张峰屹所在的公司创出,向从业者提供一个三四平方米大小的摊位,摊位会标有再生资源回收的统一标识,并由公司统一协调摊位摆放位置。从业者现在要加入是免费的,但必须登记备案。
这个行业其实可以做得很好、很阳光。张峰屹介绍,去年募集了价值3万多元的物资,全部换成粮油捐出去。还有一个网点,收购大量旧衣服,免费发给流浪汉。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