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广东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镇街成为突破口

2011年07月19日 01:3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安卓 林小昭

  增城“6·11”事件发生后,在广州及整个广东,社会建设成为重要议题,其中,如何破解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社会管理难题是其焦点,在此背景下,被忽视了多年的镇街等基层建设提上日程。

  尴尬的镇街管理层

  据粗略统计,街道办日常要负责80多个方面的内容,但在职人员不过30多个人。

  比街道办更加尴尬的是居委会和村委会,居委会本身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农村为村民委员会,他们负责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纠纷,维护治安,并且向政府反映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而现如今,居委会成了街道办的延伸,政府的一角。一个居委会主任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所做的绝大多数日常工作属于政府职能工作范畴,承担的各项经常性、季节性、阶段性工作多达30个大项、140多个小项。

  在村委会,尴尬之处在于如何管理数倍于本地人口数量的外来人口,比如增城“6·11”事件发生地大敦村里,本身村民7000多人,但是外来人口就有5万多人,管理还是原来的大队模式,没有行政资源,也没有执法队伍,只能是聘用治保队员,治保队员多数是本地人。

  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各有所限,再也没有精力耐心地服务于本社区的居住者,本地人或外地人,其所带来的弊端就是基层矛盾无法及时得到排解,从而引发令人不愉快的社会事件。

  基层建设成突破口

  “6·11增城事件”发生后,基层建设被提到历史高度,成为社会管理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广州先行出击,其即将审议通过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的意见》提出,原则上区、县级市直接面向居民群众的相关职能和事权,要下沉到街道;改革方式上要在街道上建立一队两中心,即一个政务服务中心、一个综治维稳中心、一个街道综合执法队;逐步在社区推行直选等。

  据了解,这些改革创新,将极大改变广州社会管理的架构与方式,推动街道等从管理人到服务人的转变。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把事务下放,而人权、财权等不下放,底下的人累得要死,结果又没有解决事情的能力,老百姓也找不到反映诉求的渠道。”对此,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蔡兵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称。

  广州市中心区某街道负责人也告诉本报记者,街道、社区职能的转变,需要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也相应配套,目前一个街道的人员编制只有30多人,而为了应付日常事务,不得不雇了100多人的合同工。

  管理外来人口的思考

  现如今,广东也在反思,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单纯依靠本地人来管理庞大的外来人口是不行的,要发挥外来人员本身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促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

  蔡兵分析,现在的社会矛盾之所以这么多,而且很多矛盾很尖锐,实际上是我们的改革滞后。用老体制、老办法应对社会管理,必然带来很多问题。

  “实现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需要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权力下放,人员和机构进一步贴近老百姓。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民间尤其是基层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基层自治机构,让民间和政府充分互动起来,”蔡兵说。

  在增城,自下而上的变化已经出现,中新镇要求把每周二作为镇机关干部挂村工作日和村(居)“两委”干部联席会议日,协助村里的常态化管理和服务。另外,中新镇将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共管共建的调解平台,聘请一批企业家、人大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到基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中。

  大敦村也启动了对辖区内17个合作社和1个开发区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摸查,为接下来的各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打下基础。

  据了解,在基层管理方面,广州着重探索如何将“农村人管理模式”转化为“都市人管理模式”;如何将“农村式管理方法”转化为“城镇化管理方法”;如何将“本地人管理模式”转化为“本地人与外来人共同管理的模式”;如何实现基层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