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9日 02:3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沈玮
经历了从“关停”到“暂停执行”的缓冲,在贵州拥有血浆站的血液制品企业并没有等来转机。
7月15日,贵州省卫生厅下发了《贵州省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 (2011-2014)》通知,只保留4家单采血浆站。这也意味着,多达16家贵州血浆站将面临关闭,涉及5家企业。
18日,上海莱士(002252.SZ)和天坛生物(600161.SH)双双涨停。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被业界誉为血液制品行业三巨头。
“我们很无助。”7月18日,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华兰生物(002007.SZ)董秘范蓓表示,按照贵州省卫生厅的文件,公司在贵州的6家血浆站将要关闭掉5家。“血液制品是临床上非常紧缺药品,从2007年以来供不应求。”
“这是我们对整个省内采血机构的一个重新规划,单采血浆站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贵州省卫生厅主管此事的人士表示。他否认说,贵州卫生厅在关停血站的决定中曾有反复。对于是否将会对血液制品市场供应造成不利影响,也表示不作回应。
事发突然
7月13日,华兰生物临时停牌发布公告称,近日贵州省卫生厅发文,公司在贵州三家单采血浆站将从2011年8月1日起将停止采浆。
在这个供远小于求的市场,血浆站就是血液制品企业的命脉。
14日,华兰生物再次公告,表示上述规划暂停执行,公司浆站正常运行。
7月15日,贵州省卫生厅终于又下发正式文件,其中明确规定,根据贵州省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所需原料血浆的实际情况,在开阳、独山、普定、黄平等4个县设置单采血浆站。
贵州省内原有20家左右单采血浆站,分别归属于华兰生物(6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5家)、贵州黔峰(7家)等。这意味着,贵州省将有16家血浆站被关闭,仅保留4家分别归属华兰生物(1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1家)和贵州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2家)。
按照行业惯例,官方关停血浆站通常是出于血浆站管理中存在隐患,或区域内出现传染病症所致。但范蓓表示,华兰生物被关停的血浆站中,管理并未出现纰漏,该区域内未出现血液疾病。
“贫穷的标签”?
有生物制药业内人士研判,贵州省政府可能是出于“安全”和“政府形象”的考虑作出了这个决定。
“贵州是全国的血源大省,拥有20家浆站,是全国最多的。”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06年血浆站尚未改制之前,原来的浆站都挂靠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着为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任务。2006年之后,血浆站改制,成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开始自负盈亏。对于政府而言,“很大一块财政收入没有了,但监管的责任还需要负。”
再加上一些血浆站的管理上存在一些违规行为,当地政府曾多次提出关闭部分血站。2004年以来,贵州浆站不断出现违规采浆行为。惠水县浆站,发生冒名顶替采集血浆案;丹寨县浆站,发生跨片区采集血浆案。此外,普定、施秉等6个县浆站均发现频繁采浆等违规采浆行为。一些单采血浆站仍然违规操作,存在降低供浆员标准、跨区采浆、频采、超采等违规违法行为。
1996年,单采血浆站的违法操作曾给河南省带来一场艾滋病危机,河南单采血浆站随后全部关停。
贵州省卫生厅的一份内部文件上也显示,部分浆站、血站不同程度存在人员资质、机构设置不符合法律法规。
上述人士表示,关停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传统观念,有偿单采血浆采集常常被贴上“卖血”的标签,这又往往成为经济贫穷和落后的象征。
隐患重重 “我认为,这个决定太仓促了,这些血浆站都是2006年企业买下,并且改制的,政府突然决定关闭,这些固定资产如何处理?很多问题都存在隐患。”前述血液制品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收购并改制一个浆站,再加上日程的维护等运行成本,一般一个浆站需要企业投入2000万到3000万。
2006年,国家卫生部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方案的通知》,规定现有单采血浆站将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收购,对采浆站进行改制,2007和2008两年血浆供应量下降到了最低点的2500吨左右,但到了2009年以后,各企业加大建设,国内血浆供应总量已经回归到约3600吨的水平,但对于临床使用一直还是供应偏紧。
血液制品适用于烧伤、肝病、失血以及血友病人等多种病症,同时是发生战乱或是灾难等的国家战略储备物资。
血液制品的发展受限于原料血浆的供应紧缺。从2006年开始,血液制品一直处于供需极不平衡的状态,产品价格一直是最高限价,实际需求量要远大于临床使用量,需求缺口很大。
政策的一纸限令,又为这个特殊的行业竖起了一道高企的门槛。从2001年起,国家不再新批血液制品企业。政策性壁垒使国内的血液制品行业成为一个没有新进入者的封闭性行业,。
华兰生物表示,惠水、罗甸、瓮安三家单采血浆站采浆量分别占公司2010年、2011年上半年总采浆量的39.29%和36.69%,是公司主要的血浆来源地。以上3个浆站的停采导致采浆量减少150吨左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