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个文化符号在郑州的哀歌

2011年07月20日 00:56 来源:东方今报

  一个文化符号在郑州的哀歌

  【编者按】

  已有22年历史的民营书店——“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郑州分销店(以下简称郑州三联书店)似乎走上了“穷途末路”,在郑州市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三联书店的困境,折射出电子商务强力进攻之下实体书店市场份额逐步被挤压的窘境,反映出新时代之中人们对实体书店经营之道的考问。

  郑州三联书店在郑州市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郑州三联书店是三联总部仅存的三家书店之一,它的兴衰存亡,不论是对三联来说,还是对郑州实体书店来说,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邱琦/图

  【挂牌转让】 因为无人问津,拍卖会变得遥遥无期

  5月27日,郑州市产权交易中心贴出公告,郑州三联书店公开转让。

  公告显示,郑州三联书店的注册资金为人民币300万元,经济性质为集体所有制。其主要经营国内版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零售。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其总资产2.50万元,总负债59.08万元,净资产-56.58万元。报名日期从即日起,20个工作日内有效。

  按照原来的计划,7月份是郑州三联书店公开拍卖的日子,但在报名截至日期内,无人报名参与竞拍,因此拍卖会变得遥遥无期。

  虽然只在郑州市产权交易中心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个简短的公告,但郑州三联书店的转让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因为此前郑州虽然有不少书店关门、倒闭,但这次却是郑州第一家上规模的民营书店正式转让。更重要的是,郑州三联书店是三联书店总部目前仅存的几家书店之一,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昨天,郑州市产权交易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介绍:“20个工作日内,咨询的人不少,但没有人正式报名参与竞拍。”这位工作人员说,根据三联方面的要求,交易中心会继续挂牌,看有没有人愿意报名。

  【辉煌时代】 每晚人满为患,读者寄存的包堆成小山

  7月18日下午,室外骄阳似火,郑州三联书店里冷风吹拂,但偌大一个书店,只有十几名顾客,且大多为学生。

  读者张丽说,上大学时她曾是三联书店的常客,课余时间经常到这家书店看书,感受浓浓的人文气息和书香。现在她虽然很少购书,但空闲时间还会下意识地拐进这家书店,回味一下当年的感觉。

  郑州三联书店成立于1990年,已经有22个年头了。这个郑州民营书店的“大哥大”,可以说是郑州图书业的风向标。20多年来,它见证了郑州实体书店从繁荣到辉煌再到逐步衰落的过程。

  1989年,在北京做研究的薛正强,看到了图书业的春天,决意将三联书店引入河南。为了打通关系,他费尽周折:通过关系找到著名报人徐铸成(《文汇报》的创办人),找到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沈昌文,最终达成协议,在河南从事三联书店及与其品格相邻的出版物的发行业务,并约定了不得有任何违背“三联精神”的行为。

  郑州三联书店筹备于1989年下半年,1990年4月23日正式开业,是三联书店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以后,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分销店。

  郑州三联书店店面虽小,但涵盖了各类社科书籍,尤其是西方学术文库、商务艺术馆的汉译名著等著作。“那时候周边学校多,大学生、教师、社会精英都到三联来买书,每天晚上都人满为患,读者寄存的包堆成小山”。

  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薛正强唏嘘不已。鼎盛的时候,郑州三联书店在郑州有6家分店,省内十几个市地的经销商都到他们这里批发图书。“根据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复兴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但社会、经济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理论上的支持,所以,大量学人需要从书里找到实用的资讯,实体书店就火了起来。1990年到2000年,是学术、文化书店的黄金期。”薛正强说。

  “上个世纪90年代是全民读书的时代,也是民营书店的春天。当时民营书店还不多,新华书店能给人提供的读物有限。”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卫绍生表示,“三联书店正好满足了市民旺盛的读书、购书愿望,三联书店在那个时候发展辉煌。”

  【走向衰落】

  2000年之后,新渠道“拐走”大量读者

  到了2000年以后,薛正强发现读者越来越少,“和高校搬离市区有一定的关系,也和读者不爱深度阅读有关”。薛正强说,现在很多大学生读书跟着畅销书榜单走,名人出的书销售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图书,而这类名人出的书在三联书店只占一个小小的书架,“思辨类的图书销量很小,文化多样性消失得很快”。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图书定价是全国统一的,没有考虑到级差等问题,“像北京王府井的书店一平方米租金多少钱?和一个县城的书店起码相差10倍,但卖的书都是一个价儿,在王府井卖书书店肯定开不下去。”薛正强说,他们的店,一年租金很高,再加上员工工资以及日常支出,肯定赔钱。

  随着市场变化,郑州三联书店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其在太康路上的书店,原先有一层楼,但后来还是改成饭店,书店最终仅能偏居于一个小角落里。而郑州三联书店在各大商场的书店也逐步开始撤销,最终仅留下文化路和郑州图书城的两家分店。

  这些年,郑州三联书店的销售每年都以“显著幅度”下滑。不少人买书时更多选择 “折扣力度更大”的书店,或直接从网上购买。

  “除了房租之外,网络书店的兴起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得民营实体书店倍感压力。”卫绍生介绍,“实体书店,特别是民营实体书店当下的衰落,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解释说,2000年之后,中国读者有了日益多元化的购书与阅读渠道,这些新型渠道以“低价”、“便利”、“快捷”等优势笼络了大量消费者。

  【艰难坚持】

  用在超市里卖书的钱来养独立书店

  如今的郑州三联书店,位于文化路与农业路交叉口的繁华商业区,周边高校、中学林立,可是偌大的书店里,读者并不算多。“现在从网上能买到5折至7折的图书,甚至还有打2折的图书,比我们从出版社进书时享受的6.5折还要低,谁还会到书店来买书?”薛正强的语气中充满无奈。

  虽然不少实体书店在逐渐消失,但郑州三联书店依然在坚持。“不管我后来怎样调整经营策略,但坚持做人文、学术类等高品质书籍的三联精神始终都没有变。我在一本英国的出版类刊物上读到一段话,2007年第一季度,英国有40多家独立书店歇业。这些书店歇业时,收到了许多读者的鲜花、蛋糕,还有眼泪。郑州三联书店坚持了这么多年,不能最后也收获读者的眼泪。所以,我们想了个办法,就是超市经营图书的概念。我们在超市设立分店,挑选符合三联品质,又贴近大众生活的图书来销售,用这些书的销售收入来养独立书店。”薛正强表示。

  【另辟蹊径】

  转战大众商超,打造公益网上书库

  其实从1997年开始,在实体书店之外,薛正强就开始了另一种探索。他在丹尼斯第一家超市店开业时就进去了,“我们经过探索,发现在超市售书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大众阅读需求的途径,同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利润增长点,就把这个经营方针确定了下来,跟随大众商超做图书销售。”

  现在,薛正强随着丹尼斯、世纪联华、家乐福、华润万家等七大超市,将市场拓展到了北京、西安、兰州、甘肃、青海、济南等10个省市,在100多个超市设点经营,效果还不错,“我们另辟蹊径之后,经营状况有了好转,但前8年一直是赔钱的,这几年通过规模化、渠道化经营之后,开始有了盈余,独立书店才能坚持、存在。”

  现在,薛正强正集中精力,打造网店和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少儿图书网上书库。这两个项目今年下半年都要上线。但这些业务已经和三联没有关系。

  至于为何要转让三联书店,薛正强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至于郑州还有没有三联书店,他说:“虽然我们是商业化运作,但从感情上来说,短期内不会让三联消失的,至于能坚持多久,走一步说一步吧。”

  成立于1990年的郑州三联书店,是郑州图书市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