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0日 04:24 来源:深圳商报
“绿色出行,停用少用,给力大运”,从单双号限行到倡导市民主动参与“绿色出行”,深圳把调整交通管理秩序的选择权交给市民,改变重大赛事交通管理措施的尝试,也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回应。随着“绿色出行”活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展开,仅4天时间就有超过4万辆车主动申请停驶,而且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在加入到“绿色出行”的行列中来。
大运前,深圳将新增、更新3493台公交车,新增200公里公交专用车道,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转效率;将斥资40亿元增购地铁列车,5条地铁线路拟从8月1日起缩短发车间隔,1号线高峰期发车间隔调整至3分钟一趟;此外,持深圳通乘地铁9折优惠。显然,为了让“绿色出行”成为市民的自觉选择,深圳在配套服务上还是相当给力的,推出了一系列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和便民利民的措施。让市民倍感欣慰的是,这些措施都不是临时性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的长效机制。
那么,既然政府在“绿色出行”的环境配套上花了大力气,做足了功夫,我们怎样才能让“绿色出行”成为大运会留给深圳的“财富”呢?“绿色出行”怎样才能成为今后深圳市民的习惯选择呢?
首先,市民们应该用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绿色出行”。现在,面对大家对于“绿色出行”的参与热情,很多人认为,这体现了深圳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可是,从市民的角度来说,却不应该只把这看作是一种吃苦受累的纯奉献。其实,对个人来说,十几天的“绿色出行”,也是一次难得的个人体验,也是一次与城市亲密接触的机会。如果市民在这样的体验中,发现公交的效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发现“绿色出行”还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那许多市民就很有可能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作为习惯性选择,这才是政府倡导“绿色出行”根本意义所在。
当然,要让“绿色出行”成为大运会遗产,成为市民的习惯选择,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还应该从大运会的临时性措施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它转化为长效机制,而不能大运会一结束就故态复萌。比如说,在大运期间的“绿色出行”中,突然加大的公交流量一定会让公交暴露出许多新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认真对待,认真解决,这些新增的人流可能就会留在公交车上。当然,反之亦然。再比如说,许多党政机关为响应“绿色出行”都推出了许多临时性的措施,有的单位在大运会期间封存大半公务车,有的单位节假日公务车一律停驶,有的单位开通上下班通勤大巴,有的单位鼓励同事之间拼车。客观地说,这些措施绝大多数都是大运期间的临时性安排。党政机关如何在“绿色出行”长效化的问题上作出探索,作出表率,仍然值得党政机关作出更有建设性的尝试。
大运会只有短短的十几天时间,要确保这十几天的时间交通畅顺并不难,交管部门有许多临时性的措施可以用,在确保大运的前提下,各单位各部门也都可以采取一些应急性的举措。问题是,如果大运会过后一切都恢复原样,那大运会对深圳的意义将会小很多,我们之所以提出“全民办大运”的理念,提出要有“不一样的精彩”,就是希望大运能给深圳留下丰富的“财富”。那么,在大运会留给深圳的众多遗产中,我们希望市民“绿色出行”的习惯就是其中之一。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