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0日 07: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适时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冻肉和地方储备冻肉以干预猪肉价格过快上涨。据悉,中央储备肉的规模大约有20万吨,相对约5000万吨的猪肉整体消费量。
坦率地说,储备肉并不能有效影响市场供给,尤其是目前生猪供给和猪肉需求之间存在近10%的缺口。“蛛网现象”导致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目前的周期始自2007年猪肉价格因疫情与饲养量减少等原因而大幅上涨,引起通胀,政府紧急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养猪,刺激了生猪供给的大幅过剩,这直接导致了2010年初猪肉价格大跌。2010年4月份,中央推出了冻猪肉收储计划,增加对能繁母猪的临时饲养补贴,但那些被刺激性政策激励的养殖户损失惨重,散户养猪数量急剧减少,这直接导致了今年猪肉供给不足。
我们现在看到了新的周期开始,即政府重新以补贴刺激供应,并投放储备肉以干预价格。此次猪肉价格上涨尽管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成本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如果政府抑制猪肉价格会压缩养猪收益,甚至可能导致亏损。抛售储备肉的做法尽管可能暂时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但加大了养殖户的未来风险与并降低了盈利预期,这使得补贴政策也无法刺激供应。
应该重思不断重复的干预政策的负面作用,相关干预政策已经成为加快周期频率、扩大波动幅度的主要原因,以影响更多受政策鼓励的养殖户的利益为代价,并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从而让更多的养殖户退出市场。这种被动的做法应该得到制止,并需要以长远的产业规划,扶持大型养殖企业,积极培育市场行业组织,让其能够发现和提供全国市场真实的供需信息,通过市场自我调节。
长期以来,中国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用于发展工业并推进城市化,农业仍然处于小农状态,极易受到价格等因素影响,从而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这种前现代农业的特征,相关管理向来是通过动态的刺激性政策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而不是推进产业化形成农业的系统性稳定。事实上,人口较少的国家可以忽略农业基础而直接推进工业化,以进口替代。但人口最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农业生产基础,不可能完全依靠进口。
这是因为,中国的巨大的需求能够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形成直接的影响,从而会产生输入性通胀因素。以养猪业为例,玉米与大豆是主要的饲料,中国2010年进口玉米157万吨,为15年来进口量最多的一年,而今年可能将进口500万吨玉米。因为中国需要更多的玉米以提高猪肉的供给;过去中国是大豆出口国,但现如今80%的大豆依赖进口。随着越来越富裕的中国对肉类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外依赖更加严重。事实上,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大豆与玉米这两种主要来自美国的农作物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到CPI,并通过利率政策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到了考虑稳固农业基础的时候了,应推进产业化与现代化来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稳定,而不是将整个经济大厦建立在一种小农生产状态的脆弱基础之上。农产品与养殖业的供给应依赖一种稳定的现代生产体系,而不是用不断变动的政策刺激散户,因为这种刺激制造了更大市场风险,从长远看,会让更多的生产者退出市场。
中国拥有大量资本制造资产泡沫,制造业产能过剩也非常明显,但农业供给却呈现病态的不稳定性,这是制度性产物。应该重新思考农业产业化为何难以推进,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些地方却出现跃式发展。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地方对于城市化的好大喜功以及长期对农业基础设施与发展的制度性忽视,都是农业落后的原因,如不及时加以改变,将会令我们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