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半年拿地凶猛 中建地产或成中海第二

2011年07月21日 06:30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明鹏 发自北京

  历经10个月的沉默之后,“土地收割机”中建地产于2010年底再度启动拿地,并在2011年上半年显示出良好的“收割状态”。

  据中国建筑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增加土地储备1465万平方米,其中776.8万平方米属于中海地产,剩余688.2万平方米则来自中建地产。

  中国建筑投资者关系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建地产的土储已达到2145万平方米,入驻城市达35个。

  然而,作为中国建筑另一地产业务平台,中建地产的激进之策会否有负面影响?日益壮大的中建地产,又该如何与“兄长”中海地产展开合作或竞争?甚至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中建地产绝对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另外一个中海地产。

  上半年储地近700万平方米

  土地储备一直被房地产企业视为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投资者衡量地产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今年上半年,众房企在拿地一事上均表现得颇为谨慎,而今年上半年,中建地产在土储方面却显得颇为豪壮,一举拿下近700万平方米土地,累计土储为2145万平方米,直接进入土储第二梯队。

  事实上,这有点“昨日重现”的意味。2009年,正值中国建筑成功IPO,蓄势待发之际,中国建筑旗下的中建地产曾经上演了“疯狂的12月”。

  2009年12月23日,中建地产击退保利、华润、香港和记黄埔等地产巨头,以37.2亿元代价将上海新江湾城地块揽入怀中,3.24万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成为当时全国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幅宅地。一天之后,中建地产又在北京砸下了30.5亿元重金,将捆绑出售的北京地铁大兴线枣园路站居住及功能用地一、三期揽入手中,楼面地价也将近1.1万元/平方米。

  “中国建筑目前资金链宽裕,只要有合适的地块,都会依托中建地产将其收归囊中。”中国建筑上述人士如是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则认为,中建地产趁当前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拿地积极性不高的时机,逆势拿地,将有效降低其资金使用量,扩大利润空间。“目前,中建地产的土储在国内房企中处于第二阵营(15名左右),如果中建地产能够保证开发和土地储备能力相匹配,中建地产将很有可能在5年内跻身地产企业第一阵营。”

  据公告,中国建筑地产业务销售额达503亿元,其中中海地产营业额约为522.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433.4亿元。中国建筑上述人士表示,中国建筑的地产业务中,减除中海地产部分即全为中建地产部分。如此一核算,中建地产上半年销售额约为70亿元,这意味着今年中国建筑旗下又将多了一家100亿军团的房企。

  世联地产首席分析师王海斌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建地产背靠中国建筑,而中国建筑的发起人又是中建总公司、中国石油、中化集团和宝钢集团这样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建地产想不快速发展都难。”

  中海中建优势互补

  虽然销售额和中海地产差之甚远,从土储总量而言,中海地产、中建地产的土储分别为4361万、2145万平方米,差距明显缩小。基于这一数据,业内人士自然会遐想,中建地产会否成为另外一个“中海地产”,中建地产壮大之后,二者的关系是竞争为主,还是合作?

  “在调控、限购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强者恒强’的局面没有改变,只要中海地产在前期能够给予中建地产资金、项目培养,中建地产绝对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另外一个中海地产。”韩长吉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作为同一家企业的下属公司,两者虽然在经营方面相近,但是由于沟通和合作性较高,预计两者的合作将大于竞争。

  一方面经营层次可能有所差异,两者所面对的市场层面将有所改变,以保证不会面临企业内部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两者在经营区域方面可能形成土地储备互补,从而将彼此的缺点转化为优点。

  实际上,在2010年1月,就出现中海、中建地产合作拿下上海长风地块的先例。然而中国建筑上述人士却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比较分散的市场,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万科,其市场占有率还不及3%。这是一个充分竞争、且参与者较多的市场,不存在中建地产壮大之后,就会对中海地产造成冲击。此外,二者的经营相对独立,中建地产不会在产品线或地域上“配合”中海地产,“故意”展开错位竞争,而是按自身轨迹去发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