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2日 02:45 来源: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陈玮英/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温州模式在风靡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今天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面对融资难、原材料价格上涨、银根紧缩等因素,相继有企业倒闭,众多中小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生存压力无时不鞭打着众多中小企业。下一步棋子落在哪,是转型、升级,还是维持现状?专家认为克服当前困难,解决融资难不是万能药,企业还是要谋求自身转型。但也有专家指出,盲目转型要不得,否则会死得更快。
生存压力
温州民营企业被喻为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温州中小企业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境况。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国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胶东半岛、大连一带、珠三角的中小企业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有的行业全行业都不容乐观,比如纺织业、打火机行业等,这些劳动密集型和对材料依赖度强的产业和企业,都面临着一些困难,生存压力非常大。
在用工荒、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及融资难等多重压力下,温州中小企业的利润受到挤压。
“温州中小企业原来的年投资回报率有8%到10%左右,现在已经下滑到了1%到3%。”周德文说,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亏损短期内还可以承受,但时间一长就一点都受不了了,可能就会倒闭。
“10年前,做一年的利润几乎是现在做10年的利润。”说起目前的境况,温州一家眼镜厂老板叶先生抱怨道。因为做了20多年的眼镜外贸生意,叶先生在业内也小有名气,可惜曾让他荣耀过的经验并没有帮他摆脱半停工半开工的尴尬局面。
叶先生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企业的利润达到30%,后来扩大规模,利润却一年不如一年。按一年挣50万元来算,过去只要一天生产两三千副即可,现在却必须每天做一万副,利润跌至5%。
在温州,生产眼镜的订单全部来自国外,品牌是客户的,这种贴牌生产的中小企业在当地较为普遍。随着生产成本不断走高,加上人民币的升值,眼镜生意的利润被一点点挤出。
面对毫无竞争优势的行业,企业老板不敢轻言涨价,否则连订单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面对订单,企业仍是左右为难。
“现在既希望看到订单,又怕有订单,签和不签都不好决定。”从事服装进出口生意的老杨告诉记者,我们的利润降了一半,情况远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糟糕。以前的年投资回报率大概是10%,现在已跌至5%了。
即便是这样,老杨也不敢接超出半年或一年时间的订单。“签单,怕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还没生产就亏损;可不签,客户就会找其他家,从事这行的人多,大家也都在博弈。”因此,为了缩减成本和控制风险,老杨只能缩短交货期,接三四个月以内的订单。
事实上,温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都面临着利润微薄难以为继的艰难局面。温州市经贸委监测显示,今年前3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这些企业中亏损的占1/4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依靠低工资、低生产要素价格,大把赚取加工钱的日子已成为历史。
研究中小企业的专家陈乃醒认为,未来很长时期,中国经济都将处在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局面下,博取微薄利润粗放发展的中小企业将被残酷淘汰。
生死路口
转型、升级,或许是这些长期依靠低成本、低市价、低利润生存的温州中小企业眼下想得最多的事情。
以做鞋起家的诸建平,目前是浙江聚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从2006年起,他闯进了被喻为朝阳、蓝海产业的“LED”。之后迅速招兵买马,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在欧洲建立LED驱动电源研发中心,并成功解决散热、电源寿命等困扰LED行业推广应用的关键难题。
“2006年的时候,感觉在制鞋业方面难有大的发展,就决定进军LED新兴产业领域。”诸建平说,建议中小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适时涉足新兴领域。
“人力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市场规律在发挥残酷的淘汰作用,作为少受国家呵护的中小企业,只能加大技术设备升级,完成转型找活路。”陈乃醒认为,“几年以前,就未雨绸缪做技术升级、产品改进的企业,现在日子会好过一些。”
北京大学企业危机管理课题组组长艾学蛟认为,长期以来,温州的中小企业都不注重产业升级的问题,原因是一直没有遇到真正的生存压力。“只有到企业真的活不下去了,才会想到转型”。
艾学蛟说,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内部调节。“目前,温州企业在这方面的改变显得不够。”他认为,这是温州中小企业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资金问题,如果现在企业不改变模式,仅靠资金也不一定能改善现状。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分析告诉记者,产业结构升级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承载了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传统加工出口企业,急于转型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硬着陆。
“除了转型,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救赎方式。但转型需要时间积累,也有阵痛,这对于温州企业是不容小觑的考验。”周德文说。
温州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管理上相对落后。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依赖出口的外向型企业,增长方式上也相对落后,因此转型对他们来说并非容易之事。
周德文分析说,中小企业转型需要从自身实际考虑,不应盲目转型。因为转型升级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撑。“现在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盲目转型只能是死得更快。”
也就是说,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目前首要任务应该是找准位置,以务实的心态来求发展。周德文认为,这部分中小企业可以联合起来,走出低、小、散的现状,形成行业集群,龙头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来整合行业,从而打造小型巨能企业。
具备了抗风险能力后,企业在联合的基础上走向升级,打造自己的品牌。周德文说,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不但没有冻死,反而凭借品牌优势挖到了蛋糕,获得了发展。“而温州众多中小企业恰恰是没有自己的品牌”。
企业循序渐进完成升级之后,可以从自身出发考虑是否要转型。周德文表示,但并不是放弃传统产业,因为无论市场经济如何发展,任何时候都需要传统产业。
瓶颈待解
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中小企业在通胀时期进行产业转型是宏观经济作用的结果。薛胜文认为,通胀虽然导致一部分低产能、低利润率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催生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企业,但是企业转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政策支持作用,当前虽然有中小企业板块作为企业发展平台,可是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大批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政策利好。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温州一家生产打火机企业的李老板,从2010年年底开始,就一直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直到现在也只融到了总资金量的30% ,剩下资金缺口,只有靠民间借贷了。即便是这样,李老板还是让周围做企业的朋友羡慕不已,因为能从银行贷到款太不容易了。
但这对于想转型的李老板来说,杯水车薪,“如果能借到更多的资金就做大单子,做好的转型项目。”
薛胜文表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在人民币贷款业务方面倾向于对中小企业放款,以解决资金链匮乏、企业发展形势较好的中小企业。“此外,应当正确引导民间借贷从幕后走向社会融资舞台,在保证其合理的资本收益率前提下,利用民间借贷的灵活性去补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一直在为中小企业融资而奔走的周德文认为,目前的投融资体制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方面,温州36万家中小企业确实需要资金,缺乏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温州有大量的民间资本。但是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他表示,温州民间资本实力雄厚,有关部门可以扩大现有村镇银行试点范围,在金融机构市场方面的准入、规模、利率浮动幅度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引导温州金融资本步入正常资本市场。因为门当才会户对。相对应的企业才会为中小企业贷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不愿具名的研究员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解决问题需要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为中小企业开设专门的服务银行,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因为现在的银行都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同时,增加小额贷款,增加产品种类,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
资料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总企业数量的99%,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贡献GDP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创造的就业率占到全国75%以上。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扶植,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