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2日 23:38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丁学梅 北京报道
真正的投资高手大多不在公募基金,有的被抽走去做专户业务,有的自己跳槽去了私募。这是业内的直观感受,也被近期出炉的《福布斯》最佳偏股型基金经理前45强榜单所证实。该榜单让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同台比较,长短期业绩相结合评价,选取有5年以上公开资产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按今年以来、最近一年、三年、五年的回报率、风险评价5项指标加权计算得出的排名前10名中,仅有2名是公募基金经理,分别为第1名的王亚伟和第10名的冀洪涛。其他8名均为私募基金经理,而除了云南信托的马宏和赵凯以外,其余6人均是原来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后业内熟知的名字:赵军、孙建冬、田荣华、何震、张益驰和江晖。
TOP10中6人公转私
最佳偏股型基金经理前十名中,有6名都是公转私,来自华夏、嘉实、广发、长盛、工银瑞信基金等大公司。这些公司的实力、薪酬水平都在业内居前。而优秀的基金经理仍然选择离开,令人深思。
其中孙建冬、张益驰和江晖3人都曾是华夏的明星基金经理。
一山不容二虎,孙建冬的离职有些必然因素。大家都往往最关注第一名,很少关注第二名,在华夏基金,孙建冬的光芒总是被王亚伟盖住。不服输的孙建冬毅然选择投身私募,在孙建冬的名气下,首只产品即募得18亿之多,规模震动私募界,其管理的4只鸿道系列基金综合排名第三。
排名第八的张益驰曾是华夏基金最核心的成员之一,后来出来单干,成立了天津远策投资,管理远策系列基金。排名第九的江晖曾在华夏等3家公募都呆过,现担任星石投资董事长,管理星石系列基金。
排名第二的赵军师出嘉实基金。“唐建老鼠仓事件”后许多基金经理出走,赵军也开始单干,当了淡水泉投资总经理。排名第四的田荣华曾在长盛基金叱咤风云,目前管理武当系列基金。出自于广发基金的老将何震排名第五,目前管理汇利系列基金、黄金优选系列基金。
上海汇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是因为家庭原因离开的,我想其他人转投私募有个人性格、偏好、公司氛围、职业发展规划等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并不一定是公募基金行业在机制上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至于此次排名很多公转私的现象,可能是真正的高手不露面,以前没有公开记录可查,比如泽西,他们做得很好,但公开资料很少。所以,看到记录的、做得好的私募都是原来公募转过来的。”
高端客户撤离公募基金
前十名中,公募基金经理只有2名,这让业内对于公募基金产生质疑。公募基金旱涝保收,有着管理费作为发展后盾,有着强大的投研团队,这是私募基金不可比拟的。为什么却做不过私募?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告诉记者:“最顶尖的高手,应该是私募多一些。因为私募和公募的定位不同,公募是做大规模的资产管理,而私募是精品化小规模运作以吸引高端人群。私募规模小,限制少,机制比较灵活,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很有吸引力。而公募是靠整体投研团队的实力,大规模的资产管理难度也比较大。但是私募数量繁多,良莠不齐,如果比较整体的资产管理效率,公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其实,公募和私募最重要的区别是针对的投资者不同。公募基金主要针对的是非专业投资者,而私募基金则是针对专业投资者的,合同中赋予基金经理的自由度比较大。这样一来,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制度安排,保障客户得到比较稳定却也相对中庸的业绩回报。而私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赋予基金经理更高的自由度,要么非常优秀,要么非常差。
中庸的业绩回报让许多高端客户逃离公募基金。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纳入统计的910只基金资产净值共2.36万亿元。而信托3.2万亿元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也达到1.9万亿。
基金整体规模在下降,既有市场不好的原因,也有客户被其他理财产品挖走的原因,尤其是高端客户。公募基金为了挽留高端客户,许多公司把优秀的人才调到专户。比如嘉实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戴京焦、易方达总裁助理肖坚,他们都被调去管理专户业务。
公募基金竞争力下降
公募基金的竞争力在下降,而普通基民没有高端客户那么丰富的选择权。私募、信托往往有几十万、上百万的门槛,将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但普通的投资者买公募基金,也是要求赚钱的,并不满足于公募基金在行业平均水平的优势。
有人将公募做不过私募的原因归为规模问题,公募基金的平均规模比私募基金大很多,不如私募操作灵活,好管理。但是现在规模小的公募基金也比比皆是。根据Wind数据,截至7月20日,在266只股票型基金中,10亿元以下的有85只,2亿元以下的22只。12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10亿元以下的有29只,2亿元以下的15只。
杨玲在解释业绩差别时告诉记者,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操作上主要的区别在于合同和监管的严格程度,公募基金经理因限制较多而权限比较小,而私募基金经理则权限比较大。因此操作的结果上,私募基金经理的风格化更鲜明,同时业绩分散化程度更高。
证券分析的概率决策和小数定律偏差
汇添富基金研究总监 韩贤旺
大数定律是一个概率论的定律,核心思想是:在一个随机事件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一个稳定值。但是,在证券分析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在大数定律的潜意识支配下游走于小数定律之间,无论是策略分析、行业配置还是个股选择。
市场中流行的资产配置决策一般都叫投资策略。很多人还是有意无意地采用了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容易陷入两难困境:要是频繁做判断,准确率一般就收敛于50%左右;假如出现情绪性偏差,从结果看,准确率还不到50%,这就是大数定律。决策过程就充斥小数定律。依赖历史上出现的图形作为案例依据,由于案例有其发生的特定条件,抽象程度不够,样本的可比性就很差,很容易陷入小数定律偏差。所谓的压力线和支撑线都只是心理暗示而已,各种图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从历史中提炼普遍规律是件很困难的事,要发现超过10个以上的相同样本都很难。
在行业和股票基本面分析中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把中国经济跟日本和美国对比,但是很少会去对比欧洲,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相对而言不太熟悉欧洲经济史而已。局限于这几个小样本就隐含着小数定律偏差的威胁,选择样本环节就已经出现了知识结构的偏差。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银行和地产业的简单对比。美国的银行发展路径是从高度分散到集中,直接融资占主导型地位,而中国的银行业则从高度集中到相对分散,结果就是两者的资产负债结构完全不同,过多地拘泥于利差没有可比性。投资者习惯于拿中国银行业的短板与美国的长处比,殊不知老外多么羡慕中国的银行有比例这么高的稳定的负债来源。股票分析中小数定律更多,最典型的就是在寻找成长股中试图发现第二个微软、第二个苹果、第二个沃尔玛、第二个腾讯,当然还有第二个巴菲特,结果都是徒劳的。这些伟大公司的成功本来就有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因子。
证券分析就像拼图游戏。我们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概率决策的结果就是寻找有限样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但是要时刻提防小数定律偏差。
分享到: |